帕金森病患者嗅觉相关脑区的MRI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ADC值评估帕金森病嗅觉相关脑区功能变化的初步研究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探讨帕金森病(PD)伴有嗅觉障碍的患者嗅觉相关脑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特点及其与黑质ADC值变化的相关性,评价DWI在帕金森病嗅觉功能评估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PD组患者35例,对照组35例为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健康人,其中所有PD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嗅觉功能障碍。使用16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对PD组和对照组进行DWI序列扫描,测量并计算出嗅觉相关脑区(直回、眶额回、PCA区、海马和海马旁回)及黑质的ADC值,其中PCA区指梨状皮层及杏仁周区。分析比较两组间各个ROI的ADC值差异,对PD组嗅觉相关脑区ADC值与黑质ADC值及HY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组直回、PCA区及黑质ADC值均大于对照组相应感兴趣区,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06、10.097、2.262,P值分别为:0.023、0.000、0.025);两组其他嗅觉相关脑区(眶额回、海马和海马旁回)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黑质与直回、黑质与PCA区ADC值均无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146、0.203,p值分别为:0.229、0.092)。PD组HYI级与HYII级嗅觉相关脑区ADC值比较分析:HYII级PD患者直回、海马及海马旁回ADC值(分别为:0.778±0.099、0.871±0.084)均大于HYI级PD患者相应脑区的ADC值(分别为:0.712±0.122、0.828±0.07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回:t=-2.480、P=0.016;海马及海马旁回:t=-2.242、P=0.028);而两组眶额回、PCA区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直回、PCA区及黑质的ADC值均增高,直回、海马及海马旁回的ADC值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嗅觉相关脑区的ADC值分析有助于PD的早期第二部分磁共振双回波成像序列T2值评估帕金森病嗅觉相关脑区铁含量及嗅觉功能的价值目的:应用磁共振双回波成像序列对帕金森病患者嗅觉相关脑区T2值进行测量,评估相关大脑区域铁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嗅觉功能改变的相关性,以探讨磁共振双回波序列T2值在反映PD相关脑区铁含量及其嗅觉障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PD组为29例早期PD患者,对照组为33例年龄及性别匹配的正常健康人。对所有PD患者及对照组进行嗅觉功能检测。使用16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对PD组和对照组进行双回波序列轴位扫描,利用专用软件进行后处理,分别测量嗅觉相关脑区(直回、眶额回、PCA区、海马及海马旁回)的T2值及其相应的铁含量,统计分析PD组和对照组各嗅觉相关脑区T2值及铁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嗅觉功能、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嗅觉功能检测,29例PD患者中有12例嗅觉正常,17例嗅觉减退,无嗅觉丧失患者;33例正常对照组均无嗅觉功能障碍。PD组和正常对照组同组内左、右侧嗅觉相关脑区的T2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与正常对照组PCA区、海马及海马旁回的T2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25、-2.265,P值分别为:0.000、0.025),且PD组PCA区、海马及海马旁回的T2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D组与正常对照组直回、眶额回T2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组HYI级与HYII级各嗅觉相关脑区T2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嗅觉正常PD组和PD伴嗅觉减退组两组的各嗅觉相关脑区T2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回波成像技术有助于帕金森病嗅觉相关脑区铁含量的评估。帕金森病患者PCA区、海马及海马旁回T2值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PD组相应嗅觉相关脑区铁含量的增加,但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嗅觉功能改变无明确相关性。第三部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FA值在评估帕金森病嗅觉相关脑区功能变化中的应用价值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嗅觉相关脑区及黑质FA值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初步分析相关脑区纤维束变化,探讨FA值评估帕金森病嗅觉功能改变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PD组为34例伴有嗅觉障碍的PD患者,对照组为年龄及性别匹配的44例正常健康人。采用16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分别对PD组及对照组进行15个方向的DTI轴位扫描,分别测量嗅觉相关脑区(直回、眶额回、PCA区、海马及海马旁回)及黑质的FA值,并生成纤维束走行图。PD组和对照组同组内左、右侧嗅觉相关脑区及黑质FA值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D组与对照组嗅觉相关脑区及黑质FA值比较、PD组HYⅠ级与HYⅡ级嗅觉相关脑区FA值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黑质与嗅觉相关脑区FA值的相关性分析采用两变量间相关性分析。结果:PD组和对照组同组内左、右侧嗅觉相关脑区及黑质FA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D组与对照组直回(FA值分别为:0.488±0.064,0.691±0.068)、海马及海马旁回(FA值分别为:0.447±0.045,0.487±0.154)及黑质(FA值分别为:0.621±0.097,0.691±0.068)FA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72、-2.335、-2.972,P值分别为:0.000、0.022、0.043),且PD组直回、海马及海马旁回、黑质FA值均小于对照组相对应兴趣区FA值;纤维束走行图显示PD组兴趣区纤维束数目较对照组减少。PD组与对照组眶额回、PCA区FA值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患者黑质与直回、黑质与海马及海马旁回FA值均无明确相关性(p值分别为:0.974、0.074,r值分别为:-0.004、-0.016)。PD组HYI级与HYII级各嗅觉相关脑区FA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直回、黑质、海马及海马旁回FA值较正常对照组减低,纤维束数目较对照组减少,直回、海马及海马旁回与黑质FA值减低无明显相关性,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可无创性评估PD患者嗅觉相关脑区的功能状态,对PD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
|
1 |
刘焯霖;帕金森病的诊治体会[J];新医学;2000年10期 |
2 |
张巍,雷征霖,孙秀兰,宋春莉;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0年05期 |
3 |
刘萍,边强;尼古丁有助于帕金森病治疗[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0年04期 |
4 |
王建,刘焯霖;帕金森病病因的新线索[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0年04期 |
5 |
覃艳玲;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
6 |
侯强,于长本;帕金森病伴发的抑郁[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年06期 |
7 |
张巍,梁战华,雷征霖;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合并帕金森病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3期 |
8 |
庄立;帕金森病的症状前指标[J];现代康复;2000年02期 |
9 |
刘泉开;帕金森病治疗的新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00年02期 |
10 |
于嘉;帕金森病与临床用药[J];首都医药;2000年12期 |
11 |
庞英华;;吸烟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0年06期 |
12 |
董宁,孙圣刚,王涛,陈吉相;国人吸烟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年03期 |
13 |
李晓东;帕金森病的一线治疗药[J];国外医药(合成药 生化药 制剂分册);2001年01期 |
14 |
杜文丽,董旭静;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锻炼与护理[J];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05期 |
15 |
周玢,洪震,黄茂盛,曾军,金美华,吕传真;上海城乡帕金森病患病率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1年06期 |
16 |
刘亚丽,王霞,杨伟坤;视觉暗示对帕金森病病人步态训练的影响[J];现代康复;2001年13期 |
17 |
张明慧,高敏玲;帕金森病的运动康复[J];现代康复;2001年17期 |
18 |
杨长伟;杀虫剂导致鼠帕金森病[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1年03期 |
19 |
张勘;帕金森病应用基础研究获重要进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1年01期 |
20 |
林霞;;早期帕金森病诊断的演变[J];国外医学情报;200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