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与没落:俗文学长河与“十七年”文学
【摘要】:
雅俗壁垒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雅俗问题也就成为中国
文学的一个根本性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雅俗对立在本质上就是个
人文化方式与公共文化模式的对立。从属于公共文化模式的文学有古
代白话小说、近现代通俗白话小说和“十七年”小说,“娱乐”与“教
化”是这一模式的两大范型。
文革前近百年中国文学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文学不断被“俗
化”的历史,可以改良风气、唤醒民众、为革命服务这样的“文学目
的论”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俗化。“十七年”时期,雅俗壁垒崩
塌,俗文学渐渐破天荒地成为了文学的主流形式,而占据了数千年意
识形态顶层的“文人文学”不仅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甚至几乎被扫荡
一空。“十七年”时期是中国俗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最辉煌的时期。
然而,辉煌的背后却是文学极度的没落:文学几乎彻底丧失了艺术本
休的审美追求,社会效应却本末倒置地成为了作家的虔诚理想。
“十七年”小说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白话小说的叙述传统,
其俗文学的叙述形式更是体现了其俗文学的“教化”传统和俗文学的
种种文化精神。模式化的、单一的小说形式无力表现社会与生活的复
杂,“十七年”小说就是在这样的叙述困境下完成了其痛苦不堪的叙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