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氮有机小分子光电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
由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比无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更多的优点,它已成为当今光电信息功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以具有空穴传输能力的三苯胺和咔唑作为重要片断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有机电致发光功能分子,并研究了它们的光电性能。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合成了一系列吡唑啉化合物。化合物经过1H NMR、13C NMR和HRMS的表征。详细研究了它们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发现它们都具有较好的光化学性能,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这些化合物的最优构型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热分析和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较好的氧化还原性。这些既具有发光功能又具有空穴传输功能的化合物可以作为多功能特征的掺杂型发光材料。
第二部分通过Wittig-Hornor反应将三联吡啶通过乙烯基连接到三苯胺上,化合物经过1H NMR、13C NMR和HRMS的表征。详细研究了它们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发现它们的最大紫外吸收波长在350-450 nm,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在484-492 nm,位于绿光区,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这些化合物的最优构型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氧化还原性。这些既具有发光功能又具有空穴传输功能的化合物可以作为多功能特征的掺杂型发光材料。
第三部分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将不同的芳香化合物连接到偶氮分子上,得到了一系列的偶氮化合物。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以看到,通过引入不同基团(苯、萘、噻吩、咔唑、吡啶等),紫外光谱发生较大的红移,此类化合物在715 nm左右出现荧光发射峰,对其光致变色性质也做了研究,在365 nm紫外灯下照射,并未测得明显的光致变色现象。
|
|
|
|
1 |
叶开其,吴英,李艳芹,刘宇,郭建华,王悦;电致发光材料酚基吡啶硼配合物的合成及发光性能[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2期 |
2 |
佟洪波;柳青;;薄膜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J];表面技术;2008年03期 |
3 |
钱先锋;李寒旭;丁立明;武成利;;新型有机导电发光材料聚乙撑二氧噻吩的研究现状[J];化工新型材料;2005年12期 |
4 |
刘林,陈旭东;新型电致发光材料聚芴及其共聚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能[J];广州化工;2004年04期 |
5 |
杜立波;李亚明;李子涛;;一种三苯胺多枝化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J];染料与染色;2006年05期 |
6 |
孟凡宝,张宝砚;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化工新型材料;2000年11期 |
7 |
张诚;王纳川;徐意;马淳安;;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及其发光颜色调节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09年05期 |
8 |
杜俊玫;张瑞霞;陈迎鑫;;高分子化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1年03期 |
9 |
李哲峰;张洪杰;;稀土有机配合物电致发光研究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12期 |
10 |
武霞,刘云圻,朱道本;多功能有机及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J];高分子通报;2000年02期 |
11 |
赵佳;刘霞;冯长根;;稀土金属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2005年06期 |
12 |
赵海莹,高建荣,王淑英,史娟玲,蔡鹏;有机电致发光功能色素材料的研究[J];化工时刊;2005年01期 |
13 |
徐颖;邓振波;徐登辉;肖静;王瑞芬;;两种铽配合物与PVK混合体系的发光机理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05期 |
14 |
侯丽新;贾虎生;郝玉英;王华;陈柳青;许并社;;一种锌希夫碱配合物的表征及发光性能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年04期 |
15 |
刘志甫,李永祥,殷庆瑞;金属氧化物系电致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02年06期 |
16 |
王宇峰;宋娟;关建宁;李鑫;仲慧;;新型材料用于固定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05期 |
17 |
牛巧利;;金属氧化物/聚合物异质结构电致发光[J];广州化工;2011年15期 |
18 |
王明亮,张俊祥,刘举正,徐春祥;一种新型苯乙烯衍生物的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00年08期 |
19 |
;电致发光(EL)材料简介[J];液晶与显示;2000年01期 |
20 |
沈鸿,徐征,章婷,陶栋梁,杨军,徐怡庄;共掺杂稀土配合物Tb_(0.5)Eu_(0.5)(asprin)_3phen电致发光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2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