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丙基硫叶立德环化反应研究
【摘要】:
高立体选择性地合成烯丙基取代的三元环衍生物一直是有机化学家们关注的一个课题,烯丙基叶立德环化反应是合成这类衍生物的有效方法之一。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烯丙基硫叶立德的Michael加成和环氧化串联反应,环丙烷化反应和氮杂环丙烷化反应。
论文第二章中研究了溴代巴豆酸甲酯衍生的手性锍盐2a引发的Michael加成和环氧化串联反应。发现一系列的α,β?不饱和酮,无论β?位取代基为芳基、烷基或氢均能与手性锍盐2a顺利进行反应,以中等到良好的产率、对映选择性合成光学活性环己二烯环氧衍生物。通过单晶的X-ray分析确定了产物的绝对构型。对于该串联反应,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通过合成该串联反应最后一步即分子内叶立德环氧化的锍盐20,进一步确定了反应的机理。通过对反应条件的调控,由溴代巴豆酸甲酯衍生的手性樟脑锍盐2a与α,β?不饱和酮反应,高选择性地合成了一系列的烯基环丙烷衍生物。对于大部分底物,反应的顺反选择性单一,而且ee值均能维持在97-99%之间;反应的化学选择性优秀,反应过程中没有检测到环己二烯环氧化合物的生成。通过化学转化确定了环丙烷的绝对构型,结合反应的情况、锍盐的结构提出了该手性樟脑硫叶立德环丙烷化反应的不对称诱导模型。
论文第三章中研究了经硫叶立德途径和Pd(0)催化的异构化反应实现的“一锅法”环状酮亚胺的烯基氮杂环丙烷化反应。该反应以良好到优秀的产率、大于99/1的顺反选择性得到含有一个叔碳中心的顺式氮杂环丙烷。通过单晶的X-ray分析确认了产物的结构。结合反应结果和产物的相对构型,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同时还研究了酮亚胺不对称的氮杂环丙烷化反应,在最优化的条件下反应取得了中等到良好的产率、优秀的顺反选择性和优秀的对映选择性。
|
|
|
|
1 |
马军安,黄润秋,汪清民,李在国;硫叶立德一锅法合成反式取代环丙烷羧酸酯[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
2 |
曾艳丽,郑世钧,孟令鹏;硫叶立德化合物优势构型和键结构的量子拓扑研究[J];化学学报;2002年09期 |
3 |
王宇,陈明,陈平,胡艾希;2-(2,4-二氯苯基)-1,2-环氧己烷的合成[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3年02期 |
4 |
黄耀曾;;阴碳离子内盐(叶立德)的化学[J];科学通报;1965年08期 |
5 |
陶文田;胡先明;;有机胂化合物的研究(Ⅱ) 高聚物支载鉮叶立德的研究[J];化学试剂;1983年01期 |
6 |
刘长畿;相转移催化环加成反应合成1-芳磺酰基-2-苯甲酰基环丙烷系列化合物(Ⅰ)[J];化学试剂;1996年05期 |
7 |
曾艳丽,郑世钧,孟令鹏;几个硫-叶立德反应机理的量子拓扑研究[J];化学学报;2001年01期 |
8 |
叶光明;倪瑾;姜云云;吴秋业;廖洪利;;亚甲基[6,6]-Fullerene[C_(60)]单羧酸衍生物的合成[J];精细化工中间体;2007年04期 |
9 |
刘长畿;相转移催化环加成反应合成1-芳磺酰基-2-苯甲酰基环丙烷系列化合物(Ⅱ)[J];化学试剂;1996年05期 |
10 |
陶文田;璞海沨;;有机胂化合物的研究——Ⅷ.胂叶立德与叠氮化合物的反应[J];化学学报;1985年05期 |
11 |
李淑芳,曾俞芳,朱杰;相转移催化作用下甲基氧硫叶立德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89年01期 |
12 |
邓敏智,李南生;三烷基硼烷与4-(二甲基硫叶立德)巴豆酸乙酯的反应研究[J];化学学报;1994年08期 |
13 |
杜灿屏,唐晋;我国金属有机化学的研究已进入世界前沿[J];化学进展;1999年04期 |
14 |
;亮点介绍[J];有机化学;2010年01期 |
15 |
孟令峰;鲁波;陈志荣;;1-(2-氟苯基)-1-(4-氟苯基)环氧乙烷的合成研究[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6年08期 |
16 |
程习星;张玉清;何兰;陈庆华;;氮杂环丙化反应研究的新近进展[J];有机化学;2006年09期 |
17 |
陶文田;璞海沨;;有机砷化合物的研究——Ⅶ.胂叶立德与双烯酮反应[J];化学学报;1985年04期 |
18 |
;串联Michael加成/Ylide环氧化反应合成高度官能团化的环己二烯环氧化合物[J];有机化学;2008年06期 |
19 |
叶松,唐勇,戴立信;叶立德环丙烷化和环氧化反应的立体化学控制(英文)[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03期 |
20 |
吴呼格吉乐吐,夏春谷,孙伟,徐利文;不对称氮杂环丙烷化反应的研究[J];化学进展;2004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