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滞留池处理乡村散养家禽径流污染的试验研究
【摘要】:乡村散养家禽径流污染是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分散不易控制,对水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摸清该类径流的污染特征并开展简单高效的径流净化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物滞留池作为传统的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处理有效、便于分散布置的特点,是处理散养家禽径流污染的可行方法之一。本文调查分析散养家禽径流污染的特点,并开展生物滞留池的实验室和现场试验。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自建散养鸡舍,通过人工降雨试验对散养家禽径流进行采样检测,研究了散养家禽径流中主要污染物的出流规律,并对降雨特征的影响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径流中污染物的事件平均浓度(Event Mean Concentration,EMC)较高,CODMn、TN、TP、NH3-N的EMC均值分别超出地表水V类标准限值1.75,12.45,7.5和3.35倍,TSS超出污水综合排放三级标准限值11.46倍,总氮和总磷是主要污染物。径流污染物存在弱初始冲刷效应,初始冲刷比值FF20约为1.0~1.5。降雨总量和降雨强度对径流污染物特征的影响较为显著,与污染物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初期冲刷比值呈显著正相关。前期晴天数越长,径流中TP浓度越高,其它污染物浓度和前期晴天数的相关性不明显。(2)根据乡村散养家禽径流污染的特点,于室内构建生物滞留柱,进行鸡舍径流处理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在运行30d后处理效果基本稳定,CODMn、TN、TP、NH3-N去除率分别达到60%、65%、50%、70%左右。水力负荷从0.5 m3/(m2·d)增加到2.5 m3/(m2·d)时,污染物去除率随水力负荷而波动,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水力负荷为1.5 m3/(m2·d)时,其径流处理量和污染物去除率均较高。综合考虑处理能力和处理效果,确定生物滞留池的水力负荷为1.5 m3/(m2·d)。(3)于室外散养鸡舍旁构建了一套收集、处理系统,验证生物滞留池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有效性。实测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对实际径流中的常规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对CODMn、TN、TP、NH3-N、TSS、BOD5的场次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6.3%、71.2%、87.7%、40%、93.6%和 65.7%。室内外试验的 CODMn、TN 和 BOD5 去除率比较接近,但TP和NH3-N去除率差异较大,其中室内试验TP平均去除率只有32.7%,远低于室外试验的87.7%;而室内试验NH3-N平均去除率为68.2%,高于室外试验的40%,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室内外试验进水水质、水力负荷的差异较大。不同降雨事件引起的场次平均浓度越高,CODMn平均去除率越大,而NH3-N平均去除率越小。在一场降雨过程中,各污染物的去除率与进水浓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室内外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是一种有效的乡村散养家禽径流处理措施。
|
|
|
|
1 |
吴林祖;;杭州城市径流污染特征的初步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1987年06期 |
2 |
温灼如;;苏州都市降雨径流污染及其模拟模型[J];江苏水利;1988年01期 |
3 |
高旭;黄磊;陈明国;陈俊宏;谢伟丹;马晓霞;;三级渗滤系统控制农业径流污染的试验[J];重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
4 |
吴东明;杨柳;赵雁冰;;沱江流域农村径流污染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四川环境;2008年03期 |
5 |
陈西平;川东与鄂西农村径流污染严重的成因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1年01期 |
6 |
韩易;何强;颜文涛;;城市径流污染模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11年24期 |
7 |
郑远;贾璐;杜豫川;孙立军;;道路路表径流污染处理体系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年08期 |
8 |
赵金辉;陈卫;;高速公路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及其污染控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11期 |
9 |
王艳锦;郑正;彭晓成;巢雁加;孟卓;;城镇化进程中的径流污染问题——以苏南河网地区为例[J];环境保护;2007年02期 |
10 |
夏青;城市径流污染系统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1982年04期 |
11 |
田少白;;邯郸城区径流污染特性及其控制对策[J];河南科技;2013年01期 |
12 |
盛建国;曾平;张灿灿;晏勤晓;;镇江老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
13 |
张健君;蒋沂孜;刘安;管运涛;叶少华;;华南地区城市道路径流污染特性:以深圳市为例(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4年02期 |
14 |
黄绍霖;曾悦;洪武扬;李安武;张芳芳;高卓远;林文斌;;福州市中心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年03期 |
15 |
陆宇;张雪;李贺;;高速公路路面径流污染特征分析[J];现代交通技术;2007年06期 |
16 |
卓慕宁,吴志峰,王继增,李芳柏,万洪富;珠海城区降雨径流污染特征初步研究[J];土壤学报;2003年05期 |
17 |
贺宝根,周乃晟,胡雪峰,高效江,王少平;农田降雨径流污染模型探讨——以上海郊区农田氮素污染模型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
18 |
赵剑强,闫敏,刘珊,张志杰;城市路面径流污染的调查[J];中国给水排水;2001年01期 |
19 |
杨新民,沈冰,王文焰;降雨径流污染及其控制述评[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7年03期 |
20 |
任玉芬;王效科;欧阳志云;侯培强;;北京城市典型下垫面降雨径流污染初始冲刷效应分析[J];环境科学;201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