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及发动机机匣的屈曲与疲劳研究
【摘要】:
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结构上获得了广泛应用,已成为航空航天的四大结构材料之一。目前我国正在研制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动机外涵道机匣。机匣的实际工作条件相当复杂,对复合材料机匣屈曲特性和疲劳寿命预测的研究是我国新一代高推重比发动机的一项先期性研究工作。本文从实际工程背景出发,利用板壳理论和现代数值分析技术的研究成果,结合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对航空发动机用的复合材料及其机匣结构的屈曲与疲劳寿命问题开展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创新内容包括:
1、本文提出了考虑残余应变刚度下降的复合材料疲劳累积损伤模型。该模型能够描述材料动态的本构关系,克服了以往疲劳累积损伤模型利用材料单一属性——强度或刚度的变化描述损伤的缺点。构建模型时,提出了把刚度和应变比率分别与循环次数建立函数关系和用两种不同的函数分段描述损伤过程的处理方法。通过对T300/KH-304复合材料一种铺层形式的无缺口层合板拉——拉疲劳试验结果的分析研究,建立了该T300/KH-304复合材料的疲劳累积损伤模型。进行了应力为65%强度极限的常幅应力以及两种双级应力的疲劳试验验证。
2、在无孔层合板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的基础上,运用“点应力准则”概念,提出带孔缺口复合材料疲劳累积损伤模型,定义了应力修正因子。对T300/KH-304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三种不同孔径试件进行了拉——拉疲劳试验,获得了特征点应力修正因子,并建立了该带孔板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用该模型对孔径为5mm层合板的S—N曲线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及试验验证。
3、首次对某型发动机T300/KH-304复合材料机匣的主铺层在给定工况下的疲劳寿命进行预测。利用本文模型和名义应力法概念的寿命预测表明复合材料机匣的主铺层有较好的抗疲劳性能。
4、首次用有限元法和圆柱壳体耦合理论分析了T300/BMP-316复合材料机匣分别在轴向力、扭矩和内压等单独作用以及耦合作用下的屈曲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运用有限元法分析了T300/KH-304和T300/BMP-316两种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屈曲特性,讨论了铺层方式、尺寸、位移边界条件等参数对屈曲特性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V215
|
|
|
|
1 |
惠雪梅;王晓洁;尤丽虹;;CE/EP/CF复合材料的湿热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6年05期 |
2 |
惠雪梅;宋义斌;王晓洁;尤丽虹;;碳纤维增强环氧改性氰酸酯树脂复合材料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7年11期 |
3 |
陈荣毅,沈祖炎;地震作用下考虑损伤累积效应平面钢杆件截面内力与变形的协调关系[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2年04期 |
4 |
任新见,江克斌,张光明;结构优化的APDL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
5 |
刘兴远,林文修,张琦彬,邓安福;挑梁下纵横墙墙体荷载分布规律的ANSYS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
6 |
任国亮,赵远翔,何英明;厂房框架模型空间作用试验研究与ANSYS建模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
7 |
杨曌;黄刚;;CFRP加固砌体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
8 |
王立涛;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的应用技巧[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9 |
赵俊国,徐君,周师庸;碳/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新理论[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
10 |
王铁龙,方玉树;全长粘结型锚杆加固岩石边坡应力与变形特性数值分析[J];地下空间;2003年02期 |
|
|
|
|
|
1 |
关志东,郦正能,寇长河,章怡宁,杨旭;复合材料层板低速冲击损伤有限元模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2 |
吴克安,关明星,李静辉,丁卫,田玉梅,方广盛;SMC-R50短纤维复合材料冲击后疲劳损伤探索[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
3 |
丁卫,李静辉,关明星,王跃志;短纤维复合材料冲击后疲劳损伤及寿命预报[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4 |
顾元宪,赵国忠,李云鹏;复合材料层合板屈曲稳定性优化设计及其灵敏度计算方法[J];复合材料学报;2002年04期 |
5 |
程小全,张子龙,吴学仁;小尺寸试件层合板低速冲击后的剩余压缩强度[J];复合材料学报;2002年06期 |
6 |
江大志,沈为,王兴业,黄玉盈;层合复合材料冲击损伤破坏过程研究(I)——宏观破坏准则[J];复合材料学报;1997年04期 |
7 |
顾怡,姚卫星;疲劳加载下纤维复合材料的剩余强度[J];复合材料学报;1999年03期 |
8 |
赵国忠,高剑,顾元宪;基于分层设计变量的复合材料层合板优化设计及灵敏度分析[J];工程力学;2003年02期 |
9 |
冯培锋,杜善义,王殿富,李海涛;层板复合材料的疲劳剩余刚度衰退模型[J];固体力学学报;2003年01期 |
10 |
齐红宇,温卫东,崔海涛;含孔复合材料层合板疲劳寿命预测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3年05期 |
|
|
|
|
|
1 |
齐红宇,温卫东,孙联文,王林江;轴向压力和端部转矩载荷联合作用下机匣结构稳定性的数值分析[J];机械设计;2003年11期 |
2 |
齐红宇,温卫东,齐红元,王林江;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机匣屈曲特性的有限元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01年04期 |
3 |
齐红宇
,孙联文
,温卫东
,王林江;复杂载荷下复合材料机匣结构稳定性的数值分析[J];航空制造技术;2003年07期 |
4 |
龚梦贤,古远新;涡轮后机匣应力分析[J];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1995年01期 |
5 |
朱俊强,赵毅,刘志伟;斜沟槽型机匣处理的实验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1998年01期 |
6 |
盛文娟;徐斌;;航空发动机机匣电解加工工艺试验[J];电加工与模具;2010年02期 |
7 |
王桂华,李琳;某机风扇机匣第1级静叶掉角故障分析[J];航空发动机;1999年02期 |
8 |
王桂华,李琳;航空发动机风扇机匣行波振动的分析方法[J];航空动力学报;2000年02期 |
9 |
刘洪权;黄文周;张卫红;高彤;;燃气涡轮发动机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7年01期 |
10 |
杜辉,朱俊强,楚武利,刘志伟;“凹槽导流片式”机匣处理的结构尺寸优化研究[J];推进技术;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