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自适应谐振理论及其性能评估
【摘要】:
神经网络的学习方式通常包括三种:监督(supervised)学习、无监督(unsupervised)学习和强化(reinforcement)学习。由S.Grossberg和G.A.Carpenter等人提出的自适应谐振理论(Adaptive Resonance Theory-ART)是采用无监督学习的竞争型神经网络模型,其记忆方式与生物记忆形式类似,记忆容量可随学习模式的增加而增加,不仅可进行实时的在线学习,还可随环境的改变而进行动态的学习,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
根据相似度函数的对称性,ART模型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属传统ART型,其相似度函数是非对称的;另一类为SART(Simplified ART)型,其相似度函数是对称的。由于两类模型的简单学习规则和动态在线学习特性使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关键的权重调整仅考虑了学习率及输入模式与竞争获胜神经元权重间的差异,忽略了输入模式与所有参与竞争的其它神经元权重间的某种(隐含的)相关关系。为此本文借助Deng的灰色关联系数(Grey Relation Coefficient-GRC)刻画和突出了这种关系,并显式地将其引入到传统ART和SART模型的学习规则中,从而构建了一族灰色ART(Grey ART-GART)和灰色SART(GSART)模型。所谓一族是指模型的学习规则中的灰色关联函数是一个函数族,包括多项式、指数、正切函数。在对GRC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它仍忽略了输入模式与所有参与竞争的神经元权重间的整体描述特性。本文通过在GRC中加入该整体特性,相应构建了另一族改进的GART(Improved GARTIGART)和改进的GSART(IGSART)模型。最后,在Iris和Wine数据集上的实验证实了两族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
|
|
1 |
吴丹阳,蒋平,朱劲;基于多主体的项目开发虚拟组织[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5年01期 |
2 |
潘紫微,徐金梧;ART3神经网络的研究分析及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3 |
陈兆乾,周戎,刘宏,陈世福;一种新的自适应谐振算法[J];软件学报;1996年08期 |
4 |
马飞,吴耿锋,武彬,樊建;基于ART神经网络的机器人避碰撞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5年02期 |
5 |
潘琼峰,廖孟扬,覃家美;用自适应谐振网络进行图像纹理的分类与识别[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6 |
鲁韶华;许鸥;董小伟;刘艳;李彬;简水生;;啁啾相移光纤光栅的反射谱特性[J];中国激光;2008年04期 |
7 |
王磊,姬红兵,高新波;可能性熵聚类[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5期 |
8 |
凌霄汉;吉根林;;一种基于聚类集成的无监督特征选择方法[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7年03期 |
9 |
徐图;罗瑜;何大可;;超球体单类支持向量机的SMO训练算法[J];计算机科学;2008年06期 |
10 |
陈斌;陈松灿;潘志松;李斌;;异常检测综述[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9年06期 |
11 |
孙静;李军辉;周国栋;;基于条件随机场的无监督中文词性标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年04期 |
12 |
傅彦,周俊临;基于无监督学习的盲信号源分离技术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13 |
关健,刘大昕;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无监督异常检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4年09期 |
14 |
王明怡,吴平,王德林;基于相关性分析的基因选择算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年10期 |
15 |
徐峻岭;徐宝文;张卫丰;崔自峰;;一种启发式聚类特征选择方法(英文)[J];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2006年02期 |
16 |
龙俊波;汪海滨;吴德会;;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思想的无监督聚类算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6年23期 |
17 |
朱程辉;孙东卫;丰义;吴德会;;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无监督聚类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年26期 |
18 |
卜心怡;刘潇潇;陈峰;;基于动态模糊认知图的隐性知识定量化表示[J];情报学报;2007年06期 |
19 |
黄英艺;蔡光程;刘文奇;;基于区间灰数的多属性决策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04期 |
20 |
贾波;邹园萍;;基于无监督学习的P2P流量识别[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