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VVA离子注入钛合金抗疲劳制造的基础研究
【摘要】:
MEVVA离子注入是最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表面改性技术。本文利用MEVVA离子注入技术对TC4合金进行表面处理,系统研究了La、Mo离子注入对其表面形态、疲劳性能、微动磨损性能和微动疲劳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TC4合金经La、Mo离子注入处理后,表面粗糙度降低,表面显微硬度明显提高,残余应力分布得到优化。俄歇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合适的温升对提高离子注入的效果是有益的。Mo离子注入提高了TC4合金在酸性氯化物溶液中的耐蚀性,而La离子注入恶化了TC4合金在酸性氯化物溶液中的耐蚀性,这主要跟两种元素的化学活性不同有关。
常规疲劳实验结果表明,La、Mo离子注入都能提高TC4合金的疲劳性能。离子注入处理使表面层得到强化,减小了裂纹从表面萌生的几率,从而提高了疲劳抗力。通过对疲劳断裂的微观分析,研究了钛合金疲劳断裂的规律。
微动磨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接触形式和不同材料配副的情况下,La、Mo离子注入都使微动磨损体积大大下降,明显提高了TC4合金的抗微动磨损能力。在微动磨损初期,离子注入试样的微动摩擦系数小于未注入试样;在稳定磨损阶段,离子注入与否对微动摩擦系数影响很小。根据微动磨损区的形貌分析,钛合金微动磨损损伤机制以磨粒磨损和接触疲劳为主。
微动疲劳实验结果表明,La、Mo离子注入使TC4合金的微动疲劳寿命提高了约20%,微动摩擦系数降低13~20%。滑移区的损伤机制以粘着磨损为主,部分滑移区的损伤机制以磨粒磨损和局部接触疲劳造成的疲劳脱层为主。微动疲劳裂纹主要在混合区产生,微裂纹的萌生和扩展是循环应力、表面摩擦力和接触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论文提出了钛合金微动疲劳破坏机制和微动磨屑形成与演变的一般规律,分析了磨屑对微动过程的影响。利用微动图定性描述了MEVVA离子注入对钛合金微动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
|
|
|
|
1 |
窦健敏;增强低周疲劳性能的钛合金基体的离子注入[J];稀有金属;1990年05期 |
2 |
胡凡俊,潘茂庆;航空钛合金防氧化离子注入技术[J];中国表面工程;2003年02期 |
3 |
卓桃月,曾筱琍;钛及Ti—6Al—4v合金的离子注入[J];航天制造技术;1989年04期 |
4 |
张效忠;离子束和显微粗化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J];核技术;1988年03期 |
5 |
刘华;;钛合金表面技术展望[J];科技资讯;2008年06期 |
6 |
汝强;胡显奇;盛钢;;钛合金表面防护技术进展[J];广东化工;2010年04期 |
7 |
姜海涛;邵忠财;魏守强;;钛合金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电镀与精饰;2010年10期 |
8 |
赵思宏,许冰,李林;离子注入技术在航空钛合金防氧化中的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2004年03期 |
9 |
潘会波;离子注入技术在钛合金表面处理中的应用[J];钛工业进展;1997年01期 |
10 |
孙晓宾;骆心怡;郑婷;崔宏;张云露;;钛合金抗微动损伤的研究进展[J];金属热处理;2010年03期 |
11 |
汝强;胡社军;胡显奇;;钛合金用Ti_(0.75)Al_(0.25)N防护涂层的制备与抗氧化性能[J];金属热处理;2010年06期 |
12 |
陈■,章宗城,胡红玉,蒋丹,章国新;以离子注入改善GCr15轴承钢摩擦副耐磨性的初探[J];摩擦学学报;1987年02期 |
13 |
徐式如,张莹,郑天丕;离子注入对电器触头性能的影响[J];核技术;1988年03期 |
14 |
;用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法提高金属表面耐蚀性[J];材料保护;1995年02期 |
15 |
胡正琼,张颖,王贻华;钛合金的离子束改性[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16 |
龚涛,邓康,赵宝荣,高平;镍离子注入对Al_2O_3陶瓷机械性能的改善[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1期 |
17 |
孙树滋,李杰;离子注入金属的实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3期 |
18 |
游伯强,周建华,张良莹,姚熹;Ti 离子注入 LiNbO_3表面光学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1992年06期 |
19 |
王国梅,曲祖元;镍离子注入氧化铝陶瓷的表面结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4年06期 |
20 |
许承惠,蔡伟平,田薇;离子注入形成表层耐蚀合金的结构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