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CoFe_2O_4-BaTiO_3磁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聂军武  
【摘要】: 磁电耦合效应是由外加电场或外加磁场感应产生的电场感生磁矩效应或磁场感生电矩效应,具有这种磁电耦合效应的铁电磁功能材料被简称为磁电材料。由于磁电材料是在外加磁场强度H的作用下产生电极化强度P或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诱导磁化,因此可以用转换系数α=dP/dH或dH/dP表征磁电效应的大小,由磁场能感生电场能的转换系数αE即磁电耦合系数。由钴铁氧-钛酸钡两相复合而成的磁电材料(简称磁电复合材料)以其具有较大的磁电耦合系数和无铅、容易合成等特点而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关注。本文以制备出高性能的CoFe_2O_4-BaTiO_3磁电复合材料为目标,采用化学方法一次性合成CoFe_2O_4和BaTiO_3两相共存的纳米复合粉体,然后采用不同陶瓷烧结技术对粉体进行烧结,分别实现该体系的铁磁相—铁电相的复合。针对以纳米复合粉体为原料制备磁电复合材料的特点,构建了粉体中两相形成共格界面、依附生长的八面体模型,运用此模型解释了由纳米粉体烧制得到高磁电耦合性能的原因;首次设计了块体二次烧结实验方案,通过改变块体微界面研究其对磁电耦合效应的影响;针对二次烧结块体样的磁电耦合系数下降等问题,提出了适合于混相磁电复合材料的电畴与磁畴作用距离模型,并以此对制备磁电陶瓷中的各种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具体内容包括: 1.通过改进了的EDTA-柠檬酸溶液络合法合成CoFe_2O_4-BaTiO_3两相不同配比(1 : 4, 1 : 2, 1 : 1)的纳米复合粉体,研究不同温度下处理的粉体其形貌、粒径和两相界面共生机制等问题,应用改进的普通烧结方法,在1180°C/2h条件下对900°C粉体进行烧结,制得了磁电耦合系数最高值为680μV/Oe·cm的磁电复合材料,分析表明是该中铁磁相含量低、晶粒界面结合不够紧密等因素影响了磁电耦合效应;采用陶瓷热等静压技术烧结了CoFe_2O_4摩尔含量为20%和45%的磁电样品,在1050°C/110 MPa/60 min条件下烧制的0.45CoFe_2O_4-0.55BaTiO_3磁电陶瓷样品具有最大的磁电耦合系数值,达30.09 mV/Oe·cm,研究表明细化晶粒、提高铁磁相含量、增大两相接触面积和提升烧结密度有利于高磁电耦合效应的产生。 2.首次采用以单相NaCl为熔融盐介质,以NP-10 (nonylphenyl ether)为表面活性剂的熔融盐法一次性合成出了CoFe_2O_4-BaTiO_3纳米复合粉体,经TEM、XRD等分析手段检测表明于800°C反应合成的粉体中无其它杂相,粉体粒径在100 nm以下,而提高或者降低反应温度都将影响粉体粒径和粉体纯度;用普通陶瓷烧结方法在1180°C/120 min的条件下烧制了CoFe_2O_4摩尔含量约为20%、35%和50%的磁电复合材料样品,后两种样品都获得很好的物理性能(密度达到93.2%TD和94.3%TD)和铁电、铁磁综合性能(如压电系数分别达到14 pC·N-1和17 pC·N-1),并在50%CoFe_2O_4的样品中获得最高的磁电耦合系数,其值为17.04 mV/Oe·cm;以XRD、SEM等分析手段检测了块体材料的组成和微结构,分析表明两相之间结合紧密且无杂相存在于晶界,晶粒大小控制在0.5μm左右;以熔融盐法合成出了更细小的纳米粉粒,为烧结后的块体样提供了更大的相接触面积,块体烧结致密度也增大,同时获得优异的铁电、铁磁综合性能。 3.利用粉体XRD表征、透射电镜衍射花样(SEAD)和计算出的两相晶格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到两相晶胞在平行于(110)和(220)晶面的平面内可以以晶格匹配的方式共格生长,由此构建了粉体合成时两相共格生长的八面体结构模式;当粉体中两相以这种共格的方式长大时,相与相之间能紧密结合,减少位错等缺陷,因此以全纳米粉体为原料制备的磁电复合材料可以获得更高的磁电耦合效应;以提高块体样品致密度、提升磁电耦合效应为目标,设计了块体二次热压烧结实验方案,实验后发现,溶液法合成的块体样最大磁电耦合系数是680μV/Oe·cm,二次烧结后其系数值降为42.7μV/Oe·cm,对其多项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相间共格界面遭受最大程度改变是导致耦合系数下降的最直接原因;以熔融盐法制备的块体样(50% CoFe_2O_4和35% CoFe_2O_4)磁电耦合系数可以达到17.04 mV/Oe·cm和6.83 mV/Oe·cm,经过二次烧结后样品的耦合系数降为62.1μV/Oe·cm和65.16μV/Oe·cm,研究分析也表明影响它们的最关键因素是共格界面的破坏。 4.从磁电耦合作用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和总结了CoFe_2O_4-BaTiO_3磁电复合材料中磁畴和电畴的形成机制,以及两种畴在各自受外力作用时形变、极化等现象产生的过程和机理;首次提出了畴间作用距离影响磁电耦合效应的模型,不但充分地验证了混相磁电复合材料中耦合效应产生的条件,而且对相界面的变化影响磁电耦合系数大小也作出了圆满的解释。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杨莹;;中国复合材料产品市场将持续增长[J];玻璃钢;2011年02期
2 ;日本国复合材料企业代表到协会拜访任振铎会长[J];全面腐蚀控制;2011年07期
3 ;《复合材料学报》征稿简则[J];复合材料学报;2011年04期
4 ;欢迎订阅《复合材料学报》[J];复合材料学报;2011年04期
5 ;沙伯基础创新塑料推出新型防静电复合材料[J];塑料制造;2010年03期
6 杨莹;;提高复合材料的表面光滑度[J];玻璃钢;2011年02期
7 ;高镁铝合金-膨胀矿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J];铝加工;2011年04期
8 ;复合材料孔加工方面的新进展[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11年04期
9 倪东惠;谭文昌;郑军君;罗汇果;李元元;;Si含量对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1-x)Ti_3SiC_2+xSiC复合材料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1年06期
10 贾娜;李嘉禄;;不同温度下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研究进展[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1 焦小莉;蒋荣立;吕慧;姚丽鑫;安茂燕;;聚噻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现状[J];辽宁化工;2011年07期
12 赵远;黄伟九;;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进展[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年07期
13 曾宗强;黄茂芳;余和平;王蕊;彭政;;改性纳米碳酸钙填充天然胶乳的超微结构及热稳定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8期
14 杨丑伟;王香梅;张晶;郭燕鸿;;壳聚糖/聚氨酯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1年04期
15 张保林;;(TiB_2+Al_3Ti)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制[J];湖南农机;2011年07期
16 陈庆春;吴庆生;邓慧宇;;针状氧化锌晶须的银纳米颗粒修饰及其表征[J];无机盐工业;2011年09期
17 王溪繁;王国和;;植物纤维增强可生物降解复合材料的研究探讨[J];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2011年03期
18 王智;顾宜;;碳纤维增强苯并噁嗪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1年04期
19 王晓东;朱辅华;黄培;;聚酰亚胺-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表征[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20 黄锋;孙书刚;倪红军;朱昱;;SHS技术制备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热加工工艺;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九领;鲁金华;;复合材料失效分析[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2 刘时风;王勇;陶雪荣;陈显锋;;AU2000声-超声复合材料检测系统研制[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佟景伟;沈珉;王世斌;李鸿琦;穆祥新;;复合材料变形与损伤的光力学细观实验系统[A];复合材料:生命、环境与高技术——第十二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郜永娟;刘正英;杨鸣波;;注塑成型CB/iPP/HDPE复合材料电性能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马寒松;;纤维型Microstretch复合材料的面内有效弹性模量预测[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6 张昌天;李晶晶;江大志;肖加余;;二维点阵复合材料圆筒结构软模辅助缠绕成型及轴向压缩性能研究[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下册)[C];2010年
7 益小苏;王震;刘志真;杨慧丽;丁孟贤;李宏运;;高韧性树脂转移模塑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技术[A];航空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2008-2009)[C];2009年
8 郑媛心;王言伦;王孝军;杨杰;;环氧树脂/AlN复合材料导热性研究[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王先平;王伟国;李春;程帜军;方前锋;;Li_5La_3Ta_2O_(12)/Al基高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和阻尼性能[A];第九届全国固体内耗与力学谱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杨宜谦;;复合材料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军武;CoFe_2O_4-BaTiO_3磁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2 袁辉;碳/碳复合材料刚度与强度预测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3 袁磊;利用反应烧结法制备Si_3N_4复合材料及其多孔材料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4 许文娇;废弃环氧树脂再生技术及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尹昌平;共注射RTM制备承载/隔热/防热一体化复合材料[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康建立;铜基体上原位合成碳纳米管(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性能[D];天津大学;2009年
7 庄健;Cu/TiC复合材料的制备,组织结构及摩擦磨损行为[D];吉林大学;2011年
8 韩相华;铁基微粉/粘合剂复合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王宝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尺寸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孟黎清;飞机蜂窝结构动态冲击下的破坏机理及吸收能量分配机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军;含端乙焕基硅/氮树脂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石品品;碳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沈艳萍;高介电常数氰酸酯基复合材料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4 蔡国锋;竹粉/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5 梁少旭;含孔隙复合材料的强度分析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李国琴;泡沫来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和阻燃性能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金莹莹;周期微六面体点阵复合材料带隙阻尼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蒋园园;光纤光栅传感器应用于复合材料损伤监测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滕祥萌;复合材料闭合薄壁梁的模态阻尼预测[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10 姜舜;复合材料的多平面加强柱壳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子日;复合材料推广的突破口[N];中国化工报;2008年
2 张林文;复合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N];中国建材报;2008年
3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复合材料走向纳米化[N];科技日报;2009年
4 ;复合材料包装复合罐[N];中国包装报;2003年
5 ;复合材料包装复合罐[N];中国包装报;2004年
6 王讯;我国最大“以铝节铜”复合材料基地开工[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7 梁亚宏;美国用复合材料制成机器人“电子皮肤”[N];中国建材报;2010年
8 李宏文;红阳厂 复合材料产品停控措施效果好[N];中国航天报;2010年
9 黄浩宇;复合材料在医疗及娱乐领域的应用[N];中国建材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孟晶;全球复合材料行业“东方红”[N];中国化工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