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地面移动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与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战争形式的发展,地面移动机器人越来越多的进入各国军队编制。随着移动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移动机器人已经从试验室、工厂等结构性环境走向战场、矿区、废墟等复杂地面环境,对移动机器人任务需求也从以往的侦查、排障等发展为防爆、观瞄、火力打击等更为复杂的任务。这要求研制更为广泛多样的任务负载,提高移动机器人的地面通过能力、负载能力、抗冲击能力、越障稳定性以及系统可靠性,这些方向也是国内外近年研究的热点。
本文结合具体项目“某地面武装移动机器人研发”,针对上述使用需求,研发了某型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样机,针对该样机在移动机器人设计关键技术、移动底盘履带-地面动力学机理、上层搭载平台分析,多种特殊工作状况下机器人动力学建模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进行了试验研究。
论文首先针对移动机器人的任务需求,采用模块化思想研制了地面移动机器人。介绍了系统构成,分别设计了移动底盘以及两自由度平台、武器定装机械手、重抓取能力机械臂三种上层搭载。移动机器人要求能兼顾在城市道路高速移动及通过废墟或楼梯等非结构路面,对传动系统提出了兼顾高速和大输出力矩两方面要求。结合地面移动机器人的工作状态,分析不同工况下机器人对动力性能的需求,进行了动力匹配计算,在此基础上设计完成了适合地面移动机器人的可变档传动机构研究。解决了高速和大输出力矩的矛盾。
移动机器人底盘是其运动的基础,履带与地面的相互作用又是底盘驱动的根本,研究履带地面相互作用,建立底盘动力学模型是后续研究的前提。本文基于地面力学理论建立了底盘地面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分为土壤特征模型、履-土接触模型、底盘驱动动力学模型三部分,其中履-土接触模型最为复杂。普通的转向阻力均匀分布计算模型基于库伦摩擦理论,本文将这种计算方法优化为转向阻力线性分布计算模型并进一步引入应力-应变理论发展为转型阻力非线性连续分布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应力-应变理论的履-土横向应力非线性分布的阻力矩计算方法,满足了建立地面武装移动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的要求。更真实的反映出履带式小型地面移动机器人的转向阻力。为移动机器人行走系统设计、分析优化奠定了基础。
上层搭载是移动机器人完成任务的执行元件,对它的动力学研究是移动机器人动力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部分。实际应用过程中,底盘与上层搭载是不可分割的,二者不仅在结构上有相互关系,还在动力学上相互耦合。搭载上层负载对机器人整体的重心、通过性能带来很大变化;上层搭载的运动状态包括加速度等会对底盘与地面相互关系产生影响。针对两自由度平台、武器定装机械手、重抓取能力机械臂三种上层搭载使用牛顿-欧拉方法建立了运动学、动力学模型。
接下来以配装两自由度平台的移动机器人与地面相互作用、机械臂-底盘系统与地面相互作用、爬越楼梯、冲击扰动四个典型工作状态为例,在上文建立的动力学基础上,对机器人整体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考虑机械臂动态作用的特种移动机器人系统动力学模型,为进一步优化机器人结构、完善控制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爬越楼梯是移动机器人越障的极端工作状态,分析建立了越障过程的详细运动学、动力学建模,分析了重心对越障过程的影响。强烈外部扰动是移动机器人恶劣的工作状况之一,对机器人动态性能的影响非常大,研究起始扰动并指导控制程序,达到了所要求的密集度目的。
最后在所研制的地面移动机器人样机上进行了空载、路面行驶、越障、发射试验,验证了论文所设计机器人的实用性,以及部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
|
|
|
|
1 |
冯建农,柳明,吴捷;自主移动机器人智能导航研究进展[J];机器人;1997年06期 |
2 |
张明路,孟庆浩,彭商贤;基于多传感器的移动机器人对感知环境的识别[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1998年04期 |
3 |
黄操军,李德胜,王祁;移动机器人轨道检出用平面涡流传感器[J];传感器技术;1999年05期 |
4 |
陈华志,谢存禧;移动机器人导航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03年04期 |
5 |
龚建伟,陆际联,高峻尧;移动机器人失控的安全防范[J];机器人;2003年04期 |
6 |
王洪升,田蔚风,金志华;一种面向智能交通的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4年01期 |
7 |
李彩虹,宋道金;基于控制器行为特性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模糊控制[J];机电工程技术;2004年05期 |
8 |
宋轶群,杜华生,王德新,程刚;一种全自主移动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J];机械与电子;2004年08期 |
9 |
高健,黄心汉,彭刚,杨涛,伍翼;移动机器人PID运动控制器参数的模糊自整定[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
10 |
彭刚,黄心汉,杨涛,高健,伍翼,熊有伦;基于神经网络和模糊推理的移动机器人行为决策与控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
11 |
李胜,马国梁,胡维礼;基于Backstepping方法的车式移动机器人轨迹追踪控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2 |
;《机器人》2005年度(第27卷)分类总目次[J];机器人;2005年06期 |
13 |
魏华;李群;陈得宝;;大范围环境中移动机器人SLAM问题的解决方法[J];装备制造技术;2008年02期 |
14 |
吴陈,吴翰声;多Transputer处理器和并行处理技术在移动机器人中的应用[J];计算机学报;1995年06期 |
15 |
李青湘,胡跃明,裴海龙,周其节;移动机器人的鲁棒输出跟踪[J];控制理论与应用;1998年04期 |
16 |
许海平,孙茂相;基于CMAC的多移动机器人智能运动规划[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17 |
蔡自兴,周翔,李枚毅,雷鸣;基于功能/行为集成的自主式移动机器人进化控制体系结构[J];机器人;2000年03期 |
18 |
文巨峰,周骥平,颜景平,徐钰华;双目立体视觉的移动机器人实验平台的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1年12期 |
19 |
李庆中,顾伟康,叶秀清,项志宇;移动机器人路径跟踪的智能预瞄控制方法研究[J];机器人;2002年03期 |
20 |
赵翊捷,陈卫东;基于地图的移动机器人定位技术新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