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波与液滴、液雾相互作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摘要】:
本文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粉尘和气云工业爆炸灾害新的防治方法及其原理的研究”的子课题—水雾抑爆机理,进行了激波与液滴、液雾相互作用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在长5米,截面为60×60毫米的卧式激波管上,进行激波诱导气流与液滴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采用YA—16高速照相机,详细研究了液滴在激波作用下变形、剥离、破碎、雾化的全过程,并讨论了液滴的破碎模式、激波强度和液滴直径对液滴破碎时间的影响。
在长5.4米,内径0.2米的立式激波管上,进行爆炸波在液雾中的传播规律的实验研究。系统研究了液雾对爆炸波的抑制作用,并讨论了液雾的浓度、雾粒直径、激波强度对抑爆效果的影响。
基于双流体模型,利用Euler-Lagrange组合方法,对爆炸波在液雾中的衰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用TVD格式和MacCormack格式分别求解气相方程和颗粒相方程。计算结果揭示了:液雾对爆炸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液雾密度越大、雾粒直径越小,对爆炸波的抑制作用越好。计算结果与实验现象相吻合表明:本文采用的数值处理方法是可行的。
|
|
|
|
1 |
崔季平,范秉诚,何宇中,万士昕;NO~+离子解离复合反应的激波管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1999年01期 |
2 |
林建民;魏以嘉;张大友;;激波管中获得低强度激波的方法[J];实验流体力学;2006年02期 |
3 |
陆宝根;;化学爆轰激波管的设计[J];实验力学;1988年04期 |
4 |
徐立功,闫晋;抽吸与引射对激波管壁面边界层的影响[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
5 |
王苏,崔季平,何宇中,范秉诚,王静;钠离子与电子复合电离动力学的激波管研究[J];力学学报;2001年04期 |
6 |
国相杰;李仲发;俞鸿儒;;泡沫塑料中的激波在固壁上的反射[J];科学通报;1993年10期 |
7 |
田兴时,熊烨;氮分子第二正带系振子强度的激波管测量[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3期 |
8 |
徐彬;陈成光;糜仲春;周凯元;陆宝根;;H_2—O_2爆轰时Ar浓度对产生胞格结构的影响[J];实验力学;1988年01期 |
9 |
耿继辉;新型含尘气体激波管[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
10 |
陈宏,冯珩,俞鸿儒;用于激波管/风洞的双爆轰驱动段[J];中国科学G辑;2004年02期 |
11 |
翟金明;王世合;李永池;杨基明;;基于主-次激波在变截面管中传播的数值模拟[J];计算力学学报;2010年05期 |
12 |
王柏懿;含灰气体激波管侧壁层流边界层流动特征[J];力学学报;1990年06期 |
13 |
史琳,胡柱国,蔡颐年;水蒸气在低膨胀率气流中的放热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4年09期 |
14 |
何宇中,范秉诚;质谱计在低密度激波管中测定的实验时间和分界区现象[J];力学学报;1981年03期 |
15 |
张京平,王俊,付周东;考虑真实气体效应的激波速度计算[J];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学报;1999年Z1期 |
16 |
甘延标;许爱国;王策;李英骏;;可压Euler方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二维情形[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7 |
杨中洲;李椿萱;;模拟可压缩流的高分辨率有限元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
18 |
俞鸿儒;;郭永怀先生引导我做实验[J];力学与实践;2009年02期 |
19 |
杨刚;韩旭;胡德安;;二维空间中基于黎曼解的SPH方法[J];应用力学学报;2010年03期 |
20 |
梁烱鋆;激波管与冲击波防护[J];力学与实践;1981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