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联盟构建及运行过程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和个性化、多样化的客户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凭自身的资源能力已经难以把握快速变化的市场机遇,为了摆脱困境,以核心能力为形式、对企业外部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有效手段——动态联盟成为众多企业的理性选择。
然而,由于动态联盟的复杂性以及发展至今二十年左右的短暂历史,对动态联盟构建与运行过程的研究虽然一直以来都受到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但它的理论体系还不是十分成熟和完善。
有鉴于此,本文以多目标决策理论、合作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组件技术等为基础,对动态联盟组建和稳定运行阶段所遇到的项目选择、盟员选择、利益分配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把盟员选择联盟项目的问题看成是一个有限方案多指标群决策的过程,分析了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多指标群决策的研究中建立多目标的线性、非线性规划模型以及利用AHP法建立指标因素集、专家评审、最后综合评判的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简易的满意一致性检验和排序算法。
(2)针对伙伴选择过程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非定量的因素,提出应用语言判断矩阵的满意一致性来解决伙伴选择时无法用定量、明确的数值来进行盟员优劣排序的问题。
(3)应用Shapley值法来解决动态联盟伙伴企业的利益分配问题,并分析其利弊,针对其缺陷设计了一种基于风险因子的修正算法。
(4)提出一个按功能划分的、基于组件技术的动态联盟信息系统软件构架,给出了在此软件构架支持下的一个组件式信息系统模型。分析了动态联盟运行过程中成员企业信息交互时存在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尝试将PKI技术应用于动态联盟的信息交互过程。
(5)从分析动态联盟运行过程中的知识溢出现象出发,探究了基于知识溢出的成员企业结盟原因,提出了知识溢出率、合作意愿函数、合作稳定度的概念,分析了动态联盟合作稳定度随知识溢出率变化的关系,提出了改进措施。
|
|
|
|
1 |
陈宪宇;二十一世纪的企业模式——走向敏捷化的现代企业[J];科学管理研究;1999年03期 |
2 |
王金凤,刘建辉,李云花;网络环境下实现敏捷制造的委托代理[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3 |
郑晓霞;畅俊;;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J];科学之友(B版);2009年04期 |
4 |
张桂花;;基于敏捷制造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22期 |
5 |
文琍;;提高模具行业的竞争力——敏捷制造[J];金属成形工艺;2002年04期 |
6 |
刘敬军,张申生;敏捷制造:企业实行科学、系统化经营的有效模式[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9年04期 |
7 |
魏志强,王庆斌;基于全球制造网络的敏捷制造管理模式[J];山东工程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
8 |
王伟;;21世纪生产制造模式——敏捷制造的应用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02期 |
9 |
夏凤;;浙江中小企业敏捷制造之路[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
10 |
侯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敏捷制造业盟员的选择与评价[J];物流技术;2004年06期 |
11 |
张玲,潘晓弘,綦方中,董天阳;面向质量保证体系的敏捷制造集成策略[J];机械制造;2002年07期 |
12 |
李虹;敏捷制造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实现[J];制造业自动化;2001年12期 |
13 |
杨卫平,王细洋,姜俊华;企业敏捷制造及其实施对策[J];矿山机械;2000年06期 |
14 |
薛伟,居建村;敏捷制造及其应用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15 |
彭文实,王治森,王纯贤;面向敏捷制造的制造企业变革[J];制造业自动化;1998年01期 |
16 |
徐晓飞;未来企业的组织形态──动态联盟[J];中国机械工程;1996年04期 |
17 |
赵伟,刘晓冰,许登峰;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J];工业工程;1999年03期 |
18 |
方志梅,叶飞帆,胡燕海;中小企业敏捷性及其评价体系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年04期 |
19 |
战德臣,叶丹,徐晓飞,李全龙;动态联盟企业模型[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9年03期 |
20 |
颜彩萍,曾学文;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的敏捷制造之路[J];江苏商论;200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