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眼莲提取物的分离分析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摘要】:
以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干粉为原料,对凤眼莲中抗氧化物质有效成分,抗氧化活性及提取工艺、分离、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成分预试验结果显示凤眼莲中含有酚类化合物和鞣质、黄酮类、有机酸、还原性糖类、挥发油等化合物。不含香豆素与萜类内酯化合物、皂甙、生物碱和蒽醌类等成分。分析了凤眼莲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初步揭示了凤眼莲是具有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采用DPPH法、α-脱氧核糖氧化法(对·OH的清除能力)和普鲁士蓝法(还原能力)三种方法测定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比较了凤眼莲同其他8种植物秸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凤眼莲叶和法桐落叶在三种测试方法中均显示出了强抗氧化能力,而稻草和麦秆均为抗氧化能力较弱的植物。各种抗氧化能力测试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与总黄酮含量之间也存在相关性。其中DPPH·清除率与还原能力及总黄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好,分别达到R~2=0.8216和R~2=0.8301。因此,确定DPPH法为凤眼莲抗氧化物质提取工艺优化的考察指标。
分别采用热水浸提法、超声波法和微波法进行提取凤眼莲抗氧化物质正交试验,并在超声波法的正交试验基础上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了超声波法最佳提取工艺—凤眼莲叶:料液比—1∶10,乙醇浓度—80%,超声时间—20min,超声功率—120W;凤眼莲茎:料液比—1∶8,乙醇浓度—70%,超声时间—30min,超声功率—105W。
凤眼莲粗提物经薄层层析和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一个化合物,结合UV-VIS、IR、MS和NMR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可能为6-乙酰-4,6-二甲基-2,4-环己二烯酮或环二烯酮的同分异构体。
|
|
|
|
1 |
冉晓燕;胡德禹;薛伟;;槐角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
2 |
吕爽;田呈瑞;王虎;张雪;;不同薄荷多酚、总黄酮及体外抗氧化性比较[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8期 |
3 |
朱慧;马瑞君;吴双桃;方旭;丁煊;;薇甘菊总黄酮的提取及清除羟自由基活性的测定[J];食品科学;2010年06期 |
4 |
刘东波;李坚;夏志兰;;湘西原香醋抗氧化性研究[J];中国调味品;2011年02期 |
5 |
李鹏婧;柳旭光;龙海荣;杨洋;程雅芳;韦小英;;超声波辅助提取菱角壳总黄酮及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科技;2011年01期 |
6 |
马世宏;;桂皮黄酮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0年12期 |
7 |
包晓玮;曹锐;韩海霞;李睿;王颖;;正交设计优化大孔吸附树脂提取分离刺山柑中总黄酮的研究[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
8 |
李志洲;;淡竹叶总黄酮最佳萃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11期 |
9 |
李博,廖成章,高雷,骆亦其,马志军;入侵植物凤眼莲管理中的若干生态学问题[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10 |
谢心义,张艳茹,郎业广,刘忠阳,邹大龄;凤眼莲净化污水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1984年03期 |
11 |
J.N.Baruah;毛以铭;;凤眼莲的控制和利用(一)[J];世界环境;1985年03期 |
12 |
J.N.Baruah;毛以铭;;凤眼莲的控制和利用(二)[J];世界环境;1985年04期 |
13 |
刘冠南,冯生华,张大群;凤眼莲净化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中的氮和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1年01期 |
14 |
;一种监测和净化水体的植物凤眼莲[J];环境保护;1977年06期 |
15 |
李森林;王焕校;段昌群;;凤眼莲潜在效用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1990年04期 |
16 |
达良俊,陈鸣;凤眼莲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吸收、吸附作用研究[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
17 |
齐玉梅,高伟生;凤眼莲净化水质及其后处理工艺探讨[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99年02期 |
18 |
蔡成翔,王华敏,张宗明;凤眼莲对铜、铅、镉、锌、铁等离子的短期净化机制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
19 |
谢心义,郎业广;农田灌区污水用凤眼莲净化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3年06期 |
20 |
S.Z.Haider;谷立维;;凤眼莲吸收水中化学物质的机理及其利用[J];世界环境;198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