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技术及在介质复折射率测量中的应用
【摘要】:
SPR传感技术因其灵敏度高、待测物无需纯化、可实现免标记、实时和无损伤检测等独特优点,在临床诊断、生化制药及环境检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提高SPR传感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及拓展SPR技术的应用范围为目的,在理论和实验上对SPR耦合结构、探测光束主要参数对SPR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及SPR技术在吸收介质测量方面的应用等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取得的创新性成果主要有:
对比分析了四种棱镜耦合结构(传统SPR结构、长程SPR结构、耦合等离子体波导共振结构和波导耦合SPR结构)SPR传感器的性能及适用性条件,通过详实的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在角度调制、波长调制和强度调制方式下,不同结构SPR传感器直接检测样品折射率变化和检测传感层折射率或厚度变化时的灵敏度、分辨率及线性测量范围,对SPR传感器耦合结构的优化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探讨了探测光束准直度、谱线宽度和偏振度对SPR传感器的影响,发现三者中探测光束准直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准直度的下降不仅使SPR传感器分辨率降低,还会造成基于强度检测的SPR成像传感器各探测点间反射率和灵敏度差异。上述结果对SPR传感器中光源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提出了利用SPR相位差法测量吸收介质复折射率的方法。在分析了生物组织的光学特性后,利用该方法实验测量得到了Intralipid溶液(仿生物组织)和兔血的复折射率,模拟得到实部和虚部的测量不确定度均可达10-4量级。此外,以吸收介质复折射率的lorentz模型为基础,研究了SPR技术在检测吸收介质样品折射率实部和虚部变化方面的应用。这些研究拓宽了SPR技术的应用范围,并为混浊介质复折射率的高精度测量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方法。
研究了二维亚波长周期SPR结构的传输特性并将其应用于折射率传感,分析了各参数对透射增强峰的影响并给出了理论解释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二维周期金属膜结构上,既有由周期引起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还有其它共振模式;通过调整结构可以得到比棱镜耦合SPR的共振峰细锐得多的共振峰,应用于折射率传感时可以获得更高的抗噪声性能和分辨率。该研究可应用于新型SPR传感器的设计制作。
|
|
|
|
1 |
李远红;表面等离子体谐振技术及其生物传感器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
2 |
赵杰,王景田,韩泾鸿;SPR生物化学量检测系统[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6年03期 |
3 |
陈焕文,宋庆宇,杨蕊,金钦汉,林权,杨柏,于雪峰;一种基于共振角度测量的小型SPR传感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2年03期 |
4 |
缪璐;刘仲明;张水华;;SPR生物传感器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6年08期 |
5 |
宋宏宇;一种改进型的SPR技术方案及其在航空通信中的应用[J];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
6 |
余兴龙,刘俊锋,定翔;基于SPR相位检测的蛋白质芯片信号获取与处理研究[J];生命科学仪器;2005年03期 |
7 |
王程;张维;牛文成;岳钊;刘国华;;用于SPR检测的自消噪光电二极管阵列驱动电路[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04期 |
8 |
王艳霞,曹振新,吴乐南;分布式棱镜SPR传感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4年05期 |
9 |
孟涛,史浩山;移动Ad hoc的安全路由[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20期 |
10 |
王于杰;崔大付;邓巍;秦川;王军波;蔡浩原;关昕;王利;;利用参比型SPR生物传感器进行SARS病毒抗原检测的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10期 |
11 |
耿照新;邢冰冰;王继业;陈志红;;聚合物棱镜耦合SPR芯片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12 |
Rebecca L.Rich;David G.Myszka;章宗穰;;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生物传感器技术的进展——BIACORE J 的应用[J];化学传感器;2001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