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煤层叠置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作用
【摘要】:多煤层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作用具有其特殊性,含煤地层高频旋回普遍发育,深刻地影响到煤层气成藏效应。为此,本文以黔西织纳煤田比德-三塘盆地为对象,重点探讨了多煤层条件下的煤层气成藏特征与地质机理,取得如下主要创新成果:
首先,基于单井含煤地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整个盆地典型钻孔的钻探资料分析,修正了区内晚二叠系含煤地层的层序格架。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认为层序结构为二元组合,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
第二,综合运用相关测试手段,首次揭示和表征了煤层孔渗性,吸附性,扩散性等在沉积序列上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煤的孔径随层位降低而趋于减小,孔容波动性较小,孔比表面积随层位降低而趋于增大,暗示煤吸附能力随层位降低而有所增强,但储气能力变化不大;煤岩渗透率随层位变化呈现为3个突变式半旋回,高渗层位集中于最大海泛面附近及海侵体系域,与三级层序结构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煤的吸附常数随层位降低具增高趋势,但兰氏压力在局部煤层出现异常;煤的扩散系数在层序Ⅲ中最高。研究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灰岩都是煤层的良好封盖层,扩散系数远远小于煤层,这是煤层之间地下流体贯通不畅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完善了基于现代无损测试技术的煤储层物性表征方式,揭示了相关参数在沉积序列上的显现特征。研究发现:层位降低,煤层NMR束缚水饱和度增高,NMR-T2c增大,可动流体孔隙度减小,气测渗透率降低,孔渗性总体上逐渐变差。提出了煤岩渗透率的Coates修正模型。借助MIMICS软件,建立了煤岩孔隙度CT表征公式。引入CT数偏差来定量表述煤层的非均质性,发现层序Ⅲ非均质性最强。
第四,首次耦合分析层序地层结构与煤层含气性和物性之间关系,区分出多层叠置独立和多层统一两类含气系统,提出了层序地层结构下的控气模式。研究认为:三级层序海侵体系域为一个相对封闭层,高位体系域是一个相对开放层,由此构成与三级层序相对应的独立含气系统,导致煤层含气量在层序边界附近发生突变。分析了两类含气系统的空间配置关系,认为水公河、三塘、珠藏等向斜发育4套以上的多层叠置独立含气系统,它们与阿弓、比德等向斜的多层统一含气系统在空间上共存。
此外,基于煤层重烃浓度异常与钻孔涌水和漏水情况之间的关系,初步认为重烃异常具有指示煤层气成藏效应的作用,重烃异常区存在煤层流体超压的可能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618.11
|
|
|
|
1 |
张英华;尹根成;黄志安;;近距离高瓦斯煤层群倾斜高抽技术的应用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
2 |
田景春;陈高武;张翔;聂永生;赵强;韦东晓;;沉积地球化学在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3 |
李祥辉,王成善,陈洪德,田景春;中国南方二叠纪层序地层时空格架及充填特征[J];沉积学报;1999年04期 |
4 |
邵龙义,陈家良,李瑞军,张鹏飞;广西合山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层序地层分析[J];沉积学报;2003年01期 |
5 |
李增学,余继峰,郭建斌,韩美莲;陆表海盆地海侵事件成煤作用机制分析[J];沉积学报;2003年02期 |
6 |
梅冥相,高金汉,李东海,孟庆芬,易定红;黔桂地区泥盆系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对海平面变化[J];沉积学报;2003年02期 |
7 |
丁述理;黔西纳雍煤系地层中潮汐沙脊的发现[J];地层学杂志;1994年03期 |
8 |
梅冥相,马永生,邓军,初汉民,刘智荣,张海;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石炭纪至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及三级海平面变化的全球对比[J];中国地质;2005年01期 |
9 |
黄舜华
,章钟嵋
,何松裕
,王中刚;稀土元素在海水中的运移形式与沉淀条件的某些实验研究[J];地球化学;1981年04期 |
10 |
刘堂宴,马在田,傅容珊;核磁共振谱的岩石孔喉结构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3年04期 |
|
|
|
|
|
1 |
罗志立,李景明,李小军,刘树根,赵锡奎,孙玮;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形成、演化及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6期 |
2 |
高玲,宋进;云南保山盆地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及生物气资源预测[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
3 |
杨武年,乐光禹;黔西六枝-大窑地区复合叠加褶皱及构造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
4 |
傅雪海,姜波,秦勇,叶诗忠,章云根,曾庆华;用测井曲线划分煤体结构和预测煤储层渗透率[J];测井技术;2003年02期 |
5 |
陈洪德,王成善,刘文均,覃建雄;华南二叠纪层序地层与盆地演化[J];沉积学报;1999年04期 |
6 |
王成善,李祥辉,陈洪德,覃建雄;中国南方二叠纪海平面变化及升降事件[J];沉积学报;1999年04期 |
7 |
丁安娜,连莉文,张辉,张中宁,惠荣耀;1854m~2608m气源岩中产甲烷菌的富集培养和发酵产气实验研究[J];沉积学报;1995年03期 |
8 |
林畅松,解习农,张燕梅,刘景彦;二维沉积层序计算机模拟研究[J];沉积学报;1998年02期 |
9 |
吴鲜;廖冲;叶玉娟;窦莲;;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
10 |
徐志斌,云武,王继尧,洪流;晋南地穹列煤层气赋存区构造应力分析[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7年03期 |
|
|
|
|
|
1 |
王树仁,王金安,戴涌;大倾角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移动规律与破坏机理的离散元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2 |
高志勇;罗平;郑荣才;张鼐;;四川磨溪-龙女寺构造香溪群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
3 |
田景春;陈高武;张翔;聂永生;赵强;韦东晓;;沉积地球化学在层序地层分析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4 |
杨武年,乐光禹;黔西六枝-大窑地区复合叠加褶皱及构造应力场遥感图像分层解析[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S1期 |
5 |
匡立春,毛志强,孙中春;准噶尔盆地Lu9井区白垩系低电阻率油层束缚水饱和度控制因素研究[J];测井技术;2002年01期 |
6 |
运华云,赵文杰,刘兵开,周灿灿,周凤鸣;利用T_2分布进行岩石孔隙结构研究[J];测井技术;2002年01期 |
7 |
谌建国,李有亮;广西上二叠统含煤建造和藻坪沼泽成煤模式[J];沉积学报;1983年01期 |
8 |
张鹏飞,刘焕杰,卓越,贾玉如,陈昌荣,何楚玉,殷宗昌;试论局限台地碳酸盐岩型含煤建造——桂中马滩一带合山组的某些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1983年03期 |
9 |
侯方浩,黄继祥;南盘江断陷区二、三叠系的火山碎屑浊积岩——一种独特的无海底扇浊流沉积模式[J];沉积学报;1984年04期 |
10 |
张鹏飞,邵龙义;广西合山地区合山组沉积相带和沉积模式[J];沉积学报;1990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