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度衰减路基稳定性及其路面结构力学响应研究
【摘要】:针对粉土路基,通过现场调研、室内试验、现场检测、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了强度衰减规律的探讨,揭示了路基强度衰减对路基稳定性、力学特征、变形特征的影响及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提出了有效的路基加固技术及基于破坏接近度的路面结构受力平衡评价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基于现场取样测量路基土的含水量,揭示路基含水量的分布特征;通过室内试验,针对路基土的压实特性及不同含水量下路基的强度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渗透试验及毛细水上升试验表明:粉土具有渗透系数较大、毛细水作用强烈等特征,路基含水量的增大造成了路基强度的衰减。压实粉土三轴试验(UU)及回弹模量试验结果表明,当ω?ωopt时,含水量的增大,路基土回弹模量及内摩擦角相对稳定,但粘聚力及变形模量逐渐增大;当ω?ωopt后,含水量的增大,路基土粘聚力、回弹模量及变形模量均降低显著,内摩擦角在接近饱和状态时才急剧降低,揭示出粉土路基含水量增大后强度低、变形大的特点。
(2)现场调查了粉土路基边坡稳定性的破坏形式,通过强度折减法对强度衰减路基及注浆微型桩加固路基的稳定性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现场调查表明,实际粉土路基易发生浅层滑坡、边坡坍塌、路基滑移等病害。计算结果表明,路基含水量增大,边坡稳定性降低。注浆微型桩加固路基后,不仅边坡稳定性提高,而且能够有效的抑制路基不均匀沉降,对路面结构的受力非常有利。
(3)基于路基强度衰减对高速公路典型路面结构在标准荷载及超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针对等级公路路面结构进行了弹塑性分析,计算了新建及路基强度衰减后路面各结构层的破坏接近度并据此评判路面结构的平衡性,揭示了路基强度衰减对路面结构平衡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路面弯沉及应力随路基强度的衰减呈非线性加速增大,随荷载增大呈线性增大;车轮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受拉,处于受力最不利状态;基层的寿命随轴载的增加或路基强度的衰减呈指数性衰减趋势;等级公路路面结构的弹塑性分析表明,路基强度衰减后,路面结构层的受力明显增大,路面结构层受力不平衡,半刚性基层的下基层的FAI2,处于塑性破坏状态,即半刚性基层成为整个路面结构层的薄弱层。
(4)针对新建路基、强度衰减路基及注浆微型桩加固的路基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实际压实粉土路基毛细作用非常显著,路基采用注浆微型桩加固后桩间土含水量比强度衰减路基下降3.7%,桩间土的密实度和弹性模量比新建路基分别提高1.35%、9.46MPa。路基强度衰减后,其竖向应力发生重分布现象,路基顶部受力比新建路基增大16%左右;浆微型桩加固后的路基竖向应力明显减小(减小约50%)。随着路基强度的衰减,相同荷载作用下,路基所受的侧向应力明显增加;注浆微型桩加固后的路基,侧向水平力显著降低,其减小幅度大约是强度衰减路基的2倍。路基强度衰减程度越大,路基表面及内部个点的竖向变形越大,路基顶部越容易发生不均匀沉降。但注浆微型桩加固后,路基的竖向变形明显减小,基本达到新建路基的情况。新建及加固后路基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弹性,塑性变形很小,路基强度衰减后,其塑性变形明显增大。强度衰减后路基的整体刚度降低,注浆微型桩加固路基后其整体刚度显著增加。随着路基强度的衰减,路基侧向水平位移增大;路基通过注浆微型桩加固后,仅在路基顶部发生微小的水平侧移。因此,注浆微型桩加固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病害路基加固方法,路基采用此技术加固后,其不仅能够提高路基桩间土的抗剪强度,而且能够提高其压实度和整体刚度,致使路基整体承载能力及稳定性明显提高。
(5)根据模型试验分析了注浆微型桩加固路基的工作机理:即分层压实的路基采用袖管劈裂注浆加固时容易沿路基分层之间发生横向劈裂,在路基土的分层之间形成水平水泥浆硬化夹层,阻隔了毛细水的上升,能够避免路基含水量的继续增大而造成其强度衰减;凝固体微型钢管柱对加固路基起到螺栓连接及骨架作用。注浆微型桩的工作状态大致分三个阶段:微型桩加速受力阶段;桩土协调工作阶段;注浆凝固体断裂、整个路基趋于塑性破坏工作阶段。实际路基加固工程应用表明,路基注浆微型桩加固技术对提高路基的竖向承载力、防止不均匀沉降以及提高边坡的稳定具有良好的效果。
|
|
|
|
1 |
吴金霞;AC/RCC复合式路面结构厚度研究[J];市政技术;1997年03期 |
2 |
毛彦亮;重载交通运煤路线路面结构探讨[J];山西科技;2001年06期 |
3 |
李康;;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的技术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03期 |
4 |
韩瑞民;弥海晨;;农村公路薄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技术[J];交通科技;2006年04期 |
5 |
李炜;吕家奎;;公路路面安全设计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年11期 |
6 |
潘红蕾;王晓黎;;略论沥青混凝土路面裂缝防治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年08期 |
7 |
韩晓洲;张剑;吴亮;;沥青面层厚度对路面结构力学指标影响分析[J];山西建筑;2011年19期 |
8 |
孙立军,马其盛;沥青路面结构能力评价方法[J];上海公路;1994年04期 |
9 |
任瑞波,钟阳,殷建华;路面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路表弯沉的求解[J];岩土工程学报;2000年06期 |
10 |
傅智,杨东来,王成皿,李连生,陈之春,何厚坤,徐加绛;防治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水冲刷破坏[J];公路;2001年06期 |
11 |
叶奋,黄彭,张中跃;考虑水损害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J];中国公路学报;2001年S1期 |
12 |
冯俊鹏;对人行道铺砖的几点看法[J];现代技能开发;2001年10期 |
13 |
李文达,姜雅芬;高寒地区农村公路工程适用路面结构的研究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5年07期 |
14 |
林云龙;方从兵;蔡智勇;;粉土稳定路基力学特性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1期 |
15 |
罗志威;;沥青路面弯沉变化分析及检测[J];广东科技;2006年02期 |
16 |
包正荣;;沥青路面弯沉值的变化及测试[J];交通科技;2007年01期 |
17 |
杨洁;焦志伟;;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5期 |
18 |
李太平;;应力吸收层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年21期 |
19 |
袁堂涛;李辉;;灌缝工艺在沥青路面养护中的应用[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07年08期 |
20 |
鲁喜文;;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与质量控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