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周期的露天矿区土地生态质量演变研究
【摘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扰动了矿区土地的生态质量。特别是露天开采时,采矿对土地的扰动最为强烈,矿区土地利用具有显著的转变、占用和恢复的生命周期。目前对矿山企业的生命周期演变研究较为丰富,但缺乏矿区土地转变、占用和恢复全生命周期的生态质量影响评价与分析。基于此,本文利用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矿区的土地生态质量演变特征,对干旱区露天矿内采空区扩展和土地扰动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同时揭示露天矿区土地生态质量时空演变特征,并提出土地生态质量保护的建议。首先,本文分析了露天采矿区的扩张和矿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模式,并分析矿区土地资源在转变、占用和恢复三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一般特征。基于一般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框架,分析土地转变、占用和恢复过程对土地生态服务的影响。其后,根据露天矿区土地资源的生态功能定位,选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碳固定量、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四项关键生态服务作为露天矿区土地生态质量的指示指标。基于一般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露天矿区土地生态质量演变的总体框架,明确了评价目标与范围,并开发了时空清单和影响评价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白音华煤矿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利用矿区1995年至2015年5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和其他土地复垦与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研究了白音华矿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状况,分析了矿区土地在转变、占用和恢复状态下的土地生态质量,还利用露天矿区土地生态服务质量演变模型评估了白音华采矿对土地生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原地貌减少了55.82km~2,截止2015年采坑面积达到22.83 km~2,占矿区总面积8.55%;排土场面积24.57km~2,占矿区总面积9.2%;复垦区面积1.41km~2,占矿区总面积0.53%。全矿区1995-2015年NPP量、碳固定量、水源涵养量和土壤保持量等四个指标的累积影响量分别为6.48×10~(10)g、2.92×10~(10)g、2.96×10~(10)g、4.44×10~(10) g物质量,每平米分别影响242.80g、109.28g、110.73g、166.25 g物质量。对于经历了完整土地利用生命周期的复垦区土地,从1995到2015年,复垦区土地的4个生态质量指标总量分别下降了0.80×10~8g、0.36×10~8g、0.38×10~8g、0.63×10~(8 )g物质量,单位面积分别下降了56.90g、25.60g、26.60g、44.81g物质量。根据露天矿区土地生态服务质量的演变规律,分析了矿区土地生态质量演变的趋势、土地复垦在土地生态质量改善中的作用。在露天矿区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加强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01;F426.1;X171
|
|
|
|
1 |
徐占军;张绍良;侯湖平;;煤炭开采对矿区土地扰动的碳效应——发展方式转变下矿区土地利用评价研究的新领域[J];中外企业家;2011年18期 |
2 |
张国良,郭焕成,蔡运龙,卞正富,何书全;矿区土地资源复垦技术与利用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5期 |
3 |
李娟,龙健;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年02期 |
4 |
;矿区土地生态恢复性研究凸现成效[J];煤炭工程;2004年08期 |
5 |
丛树民,朱瀛,战扬,朱健博,王丽萍,于广明;矿区土地恢复及其可持续利用的协同理论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6 |
潘元庆;刘晓丽;李天阁;葛利玲;;矿区土地问题及治理技术研究[J];矿业工程;2007年02期 |
7 |
曾晖;付梅臣;;矿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调控与管制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1年03期 |
8 |
李杰颖;韩放;梁成华;周晓莹;;浅谈矿区土地的生态复垦[J];采矿技术;2009年03期 |
9 |
薛建春;蔡松;;灰色预测模型在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11年10期 |
10 |
温靓靓;白中科;周伟;;矿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1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