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聚煤作用
【摘要】:青藏高原是我国最后一片神秘而神奇的大地,对于煤炭地质也是如此。高原上煤矿(点)众多,含煤地层广布,但是煤炭资源地质调查研究广度和深度十分有限,大部分地区属于煤田地质工作的空白。为此,本文运用板块构造、大陆动力学及盆地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就青藏高原聚煤作用基本特点开展研究,取得如下创新成果。地质调查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早石炭世以来有8个主要聚煤期,形成的14套含煤地层残留在3个构造区10个赋煤带,赋存在东昆仑、昌都、土门格拉、冈底斯北缘、拉萨、冈底斯南缘6个聚煤盆地。其中,昌都、土门格拉、冈底斯北缘、拉萨4个聚煤盆地发育海陆过渡相含煤地层,煤层层数较多,部分煤层较稳定;东昆仑聚煤盆地为主要为陆相沉积,煤层层数少,煤层不稳定;冈底斯南缘聚煤盆地具有由海陆过渡相沉积至陆相沉积演变的特征,始新世海陆过渡相含煤地层煤层层数较多,部分煤层较稳定,中新世-上新世演变为陆相沉积,含煤层数较少,煤层不稳定。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聚煤作用主要受东特提斯洋弧盆演化的控制,含煤沉积主要发育在大陆边缘海岸带的弧后盆地及弧背前陆盆地;中生代–新生代聚煤作用主要受古地理和沉积环境的控制,含煤沉积发育在昌都地块弧背前陆盆、甜水海–北羌塘前陆盆地、东昆仑山间盆地、冈底斯地区弧间盆地及走滑拉分盆地。在板块构造运动控制下,青藏高原聚煤作用具体特定的时空迁移规律,早石炭世–晚二叠世聚煤作用位于昌都地块南缘,晚三叠世迁移至昌都地块内部及南、北羌塘地块过渡区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迁移至冈底斯地块北缘,在始新世迁移至冈底斯地块南缘。根据板块构造及其控制之下的岩相古地理特点,提炼出弧后伸展盆地、弧背前陆盆地、弧间坳陷盆地、弧前盆地、陆内前陆盆地、山前坳陷盆地、山间断陷盆地7种聚煤盆地类型。分析青藏高原隆起历史和剥蚀速率,认为昌都盆地隆起高度的近一半被剥蚀,造成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呈块状大面积出露;冈底斯北缘主要受盆内断层和北侧怒江深大断裂影响,含煤地层支零破碎;拉萨盆地剥蚀作用相对较弱,但含煤地层强烈褶皱和错断;东昆仑盆地含煤地层仅分布在逆冲构造的下盘,冈底斯南缘盆地含煤地层分布在雅鲁藏布江两岸断层的下盘。由此构造变形特点,预测了冈底斯北缘、拉萨和冈底斯南缘主要赋煤区煤炭资源潜力,认为冈底斯北缘盆地找煤前景较好。本论文包括插图77幅,表格43个,参考文献235篇。
|
|
|
|
1 |
李濂清;《鄂尔多斯聚煤盆地形成与演化》出版[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5年05期 |
2 |
;聚煤盆地[J];能源与节能;2015年02期 |
3 |
黄克兴,夏玉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纪煤系基底构造活动方式与聚煤作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7年04期 |
4 |
吴先文;;断裂对聚煤盆地的改造作用初探[J];低碳世界;2018年02期 |
5 |
潘润群;;昭通聚煤盆地的特征及成因类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79年05期 |
6 |
李思田,杨士恭,黄家福,夏文臣,吴冲龙,程守田,赵根榕;论聚煤盆地分析的基本参数和流程[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3年06期 |
7 |
王在霞;张玉成;;早中生代四川聚煤盆地的古地理及含煤建造沉积特征[J];地质论评;1983年05期 |
8 |
蒋忠惕;;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提斯”性质、演化及区域构造发育特征[J];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1994年00期 |
9 |
张明波;;视电阻率曲线(ρ_s)在研究聚煤盆地沉积环境分析及聚煤规律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5年01期 |
10 |
;聚煤盆地资源潜力最大的类型[J];能源与节能;2015年02期 |
11 |
王华,郑云涛,杨红;法国典型聚煤盆地厚煤层独特的沉积条件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1年01期 |
12 |
王敏吉;;金宝屯聚煤盆地沉积环境分析[J];吉林地质;2006年02期 |
13 |
程爱国,魏振岱;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层序地层与聚煤作用关系的探讨[J];中国煤田地质;2001年02期 |
14 |
王士德;武国礼;石如璠;桑忠喜;;河北涿鹿武家沟聚煤盆地的形成与演化[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86年02期 |
15 |
刘增乾;;从地质新资料试论冈瓦纳北界及青藏高原地区特提斯的演变[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3年04期 |
16 |
杨春志;;吉林省松辽盆地东缘聚煤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及聚煤规律研究[J];吉林地质;1987年01期 |
17 |
蔡捷,王炳山,宫静娴;黄县聚煤盆地构造-沉积特征[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1年04期 |
18 |
董清水,郭少斌;吉林双阳地区多期聚煤作用及找煤方略探讨[J];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
19 |
潘桂棠,王立全,朱弟成;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思考[J];地质通报;200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