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构造控制的地应力预测理论与方法
【摘要】:
针对赵楼井田区域构造演化、矿井构造规律、地应力场特征及其预测理论与方法等研究内容,以构造与地应力的耦合关系为核心,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岩土力学、分形几何、神经网络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成果,系统分析了中小型构造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演化模式,结合分形几何的信息维和容量维定量评价了矿井构造复杂程度;应用水压致裂法和应力解除法实测了井田地应力的大小和方位,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总结了井田内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分析了井田地应力场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了构造控制下的地应力场变化规律,探讨了构造与地应力场的耦合关系;通过筛选和构建输入指标,建立了5×7×3结构的3层BP神经网络模型对地应力进行预测等。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构造演化控制了矿井构造的发育和演化,在剖面上表现为地堑、地垒相间的构造样式;断层信息维较之于容量维表征矿井构造复杂程度更客观、更合理;研究区以水平应力为主导,最大水平主应力的方向为NE65o~87o,最大主应力(水平)与最小主应力(垂直)的差值处于较低的水平,反映了研究区处于构造的相对稳定期,岩体不易变形与破坏;影响研究区地应力的主要因素为现代地壳运动、断裂构造、地层岩石组合和地震活动,构造特征控制了地应力场的分布格局,造成了主应力大小和方向的变化,同时,地应力场的分布对矿区构造演化又具有促进作用;在人工神经网络建模中引入具有构造意义的输入指标—岩组相对强度(I)、断层相对距离(D),实现了研究区地应力的预测,显示出其高效性和鲁棒性,更深刻的揭示了构造与地应力之间的耦合关系。
|
|
|
|
1 |
汪校锋;;东昆仑巴颜喀拉山群地区区域构造演化[J];南方油气;2005年01期 |
2 |
王玉红;;平衡剖面技术在江汉探区区域构造演化中的应用[J];江汉石油科技;2005年02期 |
3 |
姚振凯;向伟东;张子敏;杨志;刘茂福;;中央克兹勒库姆区域构造演化及铀成矿特征[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1年02期 |
4 |
于海峰;王福君;潘明臣;梁有为;郭洪方;;西天山造山带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大陆动力学解析[J];西北地质;2011年02期 |
5 |
杨巍然,彭建兵;剪切运动在区域构造演化中的作用与意义——兼论开、合、剪的关系[J];地质科技情报;1990年04期 |
6 |
杨振宇,孙知明,马醒华,尹济云,Y.Otofuji;红河断裂两侧早第三纪古地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1年01期 |
7 |
潘良云;谢结来;李明杰;郑孟林;;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年01期 |
8 |
侯明金;朱光;Jacques Mercier;Pierre Vergély;王永敏;;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及邻区的动力学分析与区域构造演化[J];地质科学;2007年02期 |
9 |
文丰;;西藏昂仁地区典中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6期 |
10 |
王子煜,漆家福,王立武,钱铮;塔里木盆地与相邻褶皱带的区域构造演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11 |
毛素斌;吴旭铃;孙国发;;西藏措勤地区年波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J];资源调查与环境;2005年04期 |
12 |
李月臣;陈柏林;陈正乐;夏斌;;阿尔金北缘红柳沟—拉配泉一带铜金矿床硫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力学学报;2007年02期 |
13 |
于海峰;董万德;何振清;王忠江;郝永利;;辽西建平地区区域构造演化与地球动力学探讨[J];地质与资源;2011年01期 |
14 |
杨庚,郭华;辽西地区构造系统的形成与东北亚区域构造演化[J];铀矿地质;2002年04期 |
15 |
文丰;;西藏措勤-昂仁地区年波组岩石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06期 |
16 |
王岳军,沈远超,林舸,谢宏远;中昆仑北部古生代构造岩浆作用及其演化[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9年01期 |
17 |
孙丰月;胶东地区中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
18 |
杜子图,吴淦国,李志中,王义强;西秦岭地区遥感地质解译,区域构造演化及金成矿规律[J];国土资源遥感;1998年04期 |
19 |
K.Soman
,N.G.K.Nair
,王克非;印度南喀拉拉金绿宝石伟晶岩的成因及其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J];地质地球化学;1985年05期 |
20 |
李明;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2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