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煤矿抛掷爆破拉斗铲倒堆与时效边坡多参数耦合机理
【摘要】:
大型现代化露天煤矿的生产,既是在地壳实体上构造空间,又是在空间上构造矿山实体的复杂过程,揭露煤层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爆破剥离,不可避免地形成了采场工作帮、非工作帮、端帮、排土场高陡边坡、相应的采场工作帮、端帮高陡边坡形成、几何参数、服务状态等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
论文综合运用露天采矿学原理、可靠性理论、防灾减灾学理论与矿山岩体力学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工程实践,建立了露天煤矿边坡三维潜在滑动面稳定性分析方法,创建了棱柱体和圆柱体三维滑坡模型,分析了边坡暴露长度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基于露天煤矿端帮高陡边坡特点,建立了露天煤矿非对称地应力卸载拱墙模型,分析了边坡各层岩体变形的协同性,结合弱层蠕变老化理论,给出了露天煤矿边坡失稳的判断准则,揭示了露天煤矿高陡边坡稳定性分析的露天采矿学基本原理;基于露天煤矿采场高陡倒堆边坡的三维展布特点,建立了采矿工艺极限推进度数学模型,揭示了露天煤矿采场采动过程中边坡力学变化规律,提出了后冲能量的衰减方程矩阵;根据弹道理论,得到了抛掷爆破的最优抛掷角度,通过建立露天煤矿抛掷爆破有效抛掷率有限元模型和抛掷爆破参数反演模型,进行了有效抛掷率的预测;针对拉斗铲倒堆工艺开采的特殊性,将拉斗铲倒堆剥离、坑底存煤和半连续采煤环节看作一个系统,根据露天矿的采煤强度要求,利用拉斗铲维修时间分布规律,得到坑底的最小存煤量计算公式,建立了系统可靠性模型,分析出系统所处的5种状态以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得到转移矩阵和有效度;创建了拉斗铲倒堆中间沟运输方式下破碎站和运煤通道移设步距的数学模型,得到了矿山煤仓合理存储容量;建立了拉斗铲服务水平数学模型,得出了拉斗铲服务水平和年计划生产能力、拉斗铲的作业时间和煤层厚度变化的关系;提出了限制工艺与非限制工艺的概念,实现了拉斗铲作业参数动态调整。通过黑岱沟露天煤矿的实例研究验证了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对于丰富和发展露天开采理论与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论文有图101幅,表13个,参考文献110篇。
|
|
|
|
1 |
臧海民;霍林河一号露天煤矿二期工程移交投产庆典大会欢迎词[J];内蒙古煤炭经济;1992年06期 |
2 |
赵挹青,赵驰;提高采剥设备使用率是增强露天煤矿经济效益的关键[J];内蒙古煤炭经济;1993年03期 |
3 |
王德清;;留住水土再生金——神东煤炭集团神东露天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发展之路[J];中国煤炭工业;2010年01期 |
4 |
;我国露天煤矿边坡滑动的地质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3年06期 |
5 |
王德民;结构工资制是适合现代化露天煤矿特点的工资分配形式[J];内蒙古煤炭经济;1989年01期 |
6 |
С.И.布雷金,褚式禹;露天煤矿剥离段高度的选择[J];煤炭技术;1990年01期 |
7 |
刘双宇;企业腾飞的翅膀——海局露天煤矿思想政治工作纪实[J];内蒙古煤炭经济;1991年06期 |
8 |
汪士林;新疆露天煤矿引进贝拉兹汽车[J];露天采矿技术;1991年04期 |
9 |
余静,刘广钟;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化工矿物与加工;1994年04期 |
10 |
韩世伟;浅谈露天煤矿现行“双定”工作中存在之弊端及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1994年03期 |
11 |
申广荣,白中科,王镔,王人潮;基于GIS的露天煤矿土地复垦信息系统的建立[J];能源环境保护;2000年05期 |
12 |
刘志斌;露天煤矿排土场地下水环境质量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J];能源环境保护;2003年02期 |
13 |
刘勇,王钜峰,柳建军;铁厂沟露天煤矿边坡勘探资料分析[J];煤炭技术;2004年08期 |
14 |
陈亚军;铁长沟露天煤矿防排水方案及措施[J];露天采矿技术;2004年05期 |
15 |
宋子岭,白润才,刘仲田;武家塔露天煤矿合理工作线长度的确定[J];露天采矿技术;2005年03期 |
16 |
苏衍江,郭立新,董志明;宋集屯露天煤矿褐煤自燃及防治措施[J];露天采矿技术;2005年04期 |
17 |
张鹏举;;浅谈露天煤矿标准成本建立及差异处理[J];露天采矿技术;2006年04期 |
18 |
高德民;;古莲河月牙湖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研究[J];煤炭技术;2008年09期 |
19 |
;中煤能源平朔东露天煤矿开工建设[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年01期 |
20 |
马日东;;黑岱沟露天煤矿端帮采煤的边坡稳定性研究[J];露天采矿技术;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