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烯/乙烷络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及表征
【摘要】:
分离过程的高选择性、高分离能力及高传质速率是其追求的目标,对于难以用物理法分离或物理法分离能耗甚高的体系,则着眼于研究高分离能力的化学方法,这已成为改进传统分离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传统的低温精馏法分离乙烯/乙烷,能耗巨大。络合吸附分离是将π络合反应与吸附过程相结合的分离方法,用于乙烯/乙烷的分离具有潜在的节能优势,其关键是络合分离吸附剂的开发。本文在综述了络合吸附分离研究进展及工业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络合吸附机理,制备高选择性、高分离能力的乙烯络合吸附剂,并研究新型络合分离吸附剂的吸附平衡及固定床动态吸附行为,为低能耗的乙烯/乙烷分离新过程的工业应用奠定基础。
CO与C_2H_4都能与某些过渡金属离子如Cu~+,Ag~+发生可逆络合反应,CO络合分离已经有许多工业应用实例,而乙烯络合分离的工业应用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从CO络合与乙烯络合分离的差别出发,采用量子化学计算工具,结合分子轨道理论,研究络合物分子的构型、络合物分子中各原子间的电荷分布和电子转移以及络合键能,比较CO、C_2H_4和C_3H_6分别与CuCl、AgCl的相互作用,揭示CO、C_2H_4和C_3H_6与CuCl、AgCl发生络合反应的实质,结果表明:CO、C_2H_4和C_3~-H_6均能与CuCl、AgCl发生络合反应,其络合能力大小为:CO>C_2H_4>C_3H_6;对同一配体,CuCl的络合能力大于AgCl。从空间结构看,CO与CuCl的络合物为直线结构,而乙烯与CuCl的络合物则为平面三元环结构。这些研究结果的取得不仅可以给出CO和C_2H_4络合能力差异的合理解释,也为新型乙烯络合分离吸附剂的制备提供了理论指导。
通过比较CO和C_2H_4络合吸附及其分离体系的不同特点,在络合吸附剂制备过程中,本文提出以表面氧化改性活性炭为载体的设想,并考察了活性炭氧化改性前后负载CuCl的微观特征,研究了CuCl在活性炭表面的单层分散,用现代固体表征方法如BET、XRD以及TEM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活性炭负载CuCl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得到新型络合分离吸附剂。与文献报道的乙烯络合吸附剂相比,本文制备的吸附剂具有较大的乙烯选择性、较低的吸附热和稳定的变压再生特性,因此具有更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对所研制的络合吸附剂,测定了乙烯、乙烷纯组分及其二元混合气吸附平衡数据,依据络合吸附剂的吸附机理,建立了分别考虑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吸附平衡模型,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关联乙烯、乙烷纯组分在络合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数据,参数物理意义明确,而且可以实现从单组分模型参数预测二元
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混合组分在络合吸附剂上的吸附平衡,为络合吸附剂工业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基
础数据和设计依据。
研究了乙烯/乙烷及其二元混合体系在络合吸附剂上的吸附动态性能,比较
了浓度、温度、压力和流量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并实验测定了在惰性气吹扫的
条件下络合吸附剂的再生流出曲线,结果对乙烯乙烷混合气体循环吸附分离过
程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孔扩散模型,模型不仅可
以比较好地拟合乙烯、乙烷在络会吸附剂上的吸附透过曲线,而且可以预测其
再生透过曲线,为络合吸附剂的工业应用提供了设计优化工具。
在上述研究工作基础上,本文从络合吸附剂的工业应用可行性角度,考察
了络合吸附剂对工业实际排放气的适应性,研究了络合吸附剂对N卜CH八CO。、
O。等气体的吸附选择性以及变温、变压循环吸附特性,并提出采用真空变压吸
附(VPSA)工艺回收环氧乙烷尾气中乙烯的方法。结果表明,由于本文研制的
络合吸附剂具有常温真空再生的稳定性和可行性,装置规模不大,操作方便,
运行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进一步表明本文开发的络合吸附剂具有良好业应
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TQ424
|
|
|
|
1 |
李德伏,曾海,张艳,王金渠;分子筛吸附分离乙烯和氮气性能研究[J];低温与特气;2000年06期 |
2 |
陈志达;量子化学的第二次革命——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J];大学化学;1999年03期 |
3 |
贡雪东,肖鹤鸣;高岭石吸附乙烯和苯的Delft分子力学研究[J];分子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
4 |
于京华,程新,刘福田,常钧,宋廷寿;量子化学在水泥化学领域的研究进展[J];硅酸盐通报;1999年01期 |
5 |
岑沛霖;Cu(Ⅰ)—NaY分子筛的制备及乙烯、乙烷在该分子筛上吸附平衡的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1989年03期 |
6 |
许峥,周荣琪,段占庭;络合吸收法分离烯烃/烷烃[J];化工进展;2000年03期 |
7 |
张雄福,王金渠,王青川;炭分子筛改性及其对乙烯和氧气的吸附分离性能[J];化工学报;1999年03期 |
8 |
陈鸿雁,涂晋林,施亚钧;载铜活性炭吸附分离氢气中的微量CO[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
9 |
朱维良,蒋华良,陈凯先,嵇汝运,曹阳;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研究方法[J];化学进展;1999年03期 |
10 |
张澍增,李成岳;正交配点法在化学工程中的应用(Ⅰ)[J];化学工程;1987年02期 |
|
|
|
|
|
1 |
赵宏宾,李安武,谷景华,盛世善,熊国兴;溶胶-凝胶制备技术与新型催化材料Ⅲ.溶胶粒子表面修饰方法制备催化膜[J];催化学报;1997年05期 |
2 |
陆安慧,郑经堂;用于分离CH_4/CO_2的分子筛型PAN-ACF的制备和性能 [J];材料研究学报;2002年02期 |
3 |
符锡理;活性碳和5A分子筛的吸附特性及其在真空获得中的作用[J];低温工程;1994年01期 |
4 |
梁其煜,李式模,邵皓平;变压吸附技术的发展[J];低温工程;1997年05期 |
5 |
邵皓平,梁其煜;空气分离变压吸附装置分析及其设计[J];低温工程;1998年06期 |
6 |
李德伏,曾海,张艳,王金渠;分子筛吸附分离乙烯和氮气性能研究[J];低温与特气;2000年06期 |
7 |
张健,张永春,柏巍,田荔;新型CO_2-PSA吸附剂的性能研究[J];低温与特气;2002年02期 |
8 |
梁国仑;国外二氧化碳的应用及市场概况[J];低温与特气;1997年01期 |
9 |
唐莉,王宝林,陈健;应用变压吸附法分离回收CO_2[J];低温与特气;1998年02期 |
10 |
朱孟钦,张式;不同制备工艺和载体上负载银催化剂的银粒表观形貌[J];电子显微学报;1997年02期 |
|
|
|
|
|
1 |
赵璧英,张玉芬,段连运,谢有畅,唐有祺;乙烯在CuO/γ-Al_2O_3上吸附性能的研究[J];催化学报;1982年02期 |
2 |
刘英骏,谢有畅,明晶,刘军,唐有祺;X光衍射法测定MoO_3在γ-Al_2O_3表面的单层分散量[J];催化学报;1982年04期 |
3 |
程新,冯修吉,童大懋;应用量子化学研究Ca_2Fe_(2-x)Al_xO_5的水化活性[J];材料研究学报;1996年03期 |
4 |
谢志鹏,黄勇,杜海清;羧甲基田菁胶对高岭石、蒙脱石吸附机理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3年05期 |
5 |
程新,冯修吉;用量子化学方法计算3CaO·3Al_2O_3·SrSO_4的水化活性[J];硅酸盐学报;1996年02期 |
6 |
曾汉民;郭锡坤;;活性碳纤维NACF的织构和表面化学结构的研究[J];合成纤维工业;1984年03期 |
7 |
劳妙珍,叶振华;固定床吸附分离C_8芳烃的数学模型[J];化工学报;1986年01期 |
8 |
王长泰,林诚;固定床透过曲线的预测[J];化工学报;1986年02期 |
9 |
修国华,于千,金革,若尾法昭;间歇吸附器内活性炭吸附水中微量三氯甲烷——孔扩散模型和表面扩散模型[J];化工学报;1994年04期 |
10 |
修国华,李平,金革;活性炭纤维吸附填充床突破曲线预测(Ⅰ)精确解与近似解[J];化工学报;1997年03期 |
|
|
|
|
|
1 |
徐龙伢,刘金香,王清遐,林励吾;乙烷与CO_2反应制乙烯催化剂研究——催化剂稳定性和再生性能考察[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00年05期 |
2 |
周考文,黎令书,李平,李秀君;全活性 Mo-V-Nb 催化剂上乙烷氧化脱氢反应的动力学(一)──各物种的吸脱附行为[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
3 |
徐龙伢,林励吾,王清遐;乙烷与CO_2反应制乙烯催化剂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2000年01期 |
4 |
惠从善,韩玉庆;乙烷催化氧化脱氢反应及其催化剂研究的进展[J];合成橡胶工业;1987年04期 |
5 |
徐龙伢,王昌东,王清遐,林励吾,陈巍,贾继飞;乙烷催化氧化脱氢制乙烯研究进展[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98年02期 |
6 |
杨旭;姚稳;刘晓勤;姚虎卿;;O_2对C_2H_4/C_2H_6体系中C_2H_4的吸附性能影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7 |
;乙烷氧氯化制氯乙烯[J];聚氯乙烯;1974年01期 |
8 |
葛欣,沈俭一;乙烯和乙烷直接氧化制乙酸催化剂的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0年06期 |
9 |
刘满仓
,范必威
,胡之德
,段秦娟,潘崇岩;二碳烃的色谱分离和行为[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
10 |
葛庆杰,于春英,李文钊,徐恒泳;乙烷氧化裂解制乙烯[J];石油化工;200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