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机理研究
【摘要】:本文在泥石流研究基本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利用GIS工具,结合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实际,对泥石流灾害的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首先,对泥石流的环境(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与土壤、人类活动影响)条件进行分析,泥石流的产生是这些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县泥石流的活动历史,研究了泥石流的成因、分类及分布规律。该县泥石流的类型复杂多样、分布广泛。全县844条泥石流沟,其中山坡(面)泥石流257处,沟谷泥石流587条,重点编目泥石流沟207条(处),广泛地分布在全县24个乡镇。
泥石流的形成与发生,需具备基本条件(松散固体物质提供、充分的水体、地形等三要素)与促发条件。岫岩的泥石流比较典型,为超强暴雨所激发。笔者重点研究了近代四次大规模泥石流,在雨洪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泥石流具有的显著而典型的水文特征,泥石流的爆发与超强暴雨同步、频率低、爆发规模大,是典型的暴雨泥石流。泥石流的活动具有典型的冲淤特征、堆积特征。泥石流与崩塌、山洪等灾害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相互转化。
本文利用GIS工具,根据危险度分区原则,对泥石流的危险度进行了分区研究。分区方案:一级区3个,二级区7个,三级区10个。并对泥石流的防治提出了建议。
|
|
|
|
1 |
徐瑞瑚,杨礼茂;巴东信陵镇泥石流的危险度判别[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3年01期 |
2 |
柳金峰,欧国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新思路[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4年01期 |
3 |
钟敦伦,谢洪,韦方强;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J];山地学报;1994年02期 |
4 |
刘丽,王士革;滑坡、泥石流区域危险度二级模糊综合评判初探[J];自然灾害学报;1996年03期 |
5 |
刘涌江,胡厚田,白志勇;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神经网络法[J];地质与勘探;2001年02期 |
6 |
刘希林,莫多闻;泥石流风险管理和土地规划[J];干旱区地理;2002年02期 |
7 |
刁志忠;遭遇泥石流[J];大自然探索;2002年07期 |
8 |
李廷祺,王毅,张义彬;黄河干流龙羊峡-寺沟峡段灾害地质遥感地质调查[J];青海国土经略;1992年02期 |
9 |
钟敦伦,谢洪,韦方强;长江上游泥石流预警体系和试验站的建立[J];山地学报;1994年02期 |
10 |
张杰坤;泥石流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4年04期 |
11 |
熊黑钢,刘耕年,崔之久,宋长青;天山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和过程特点[J];地理科学;1997年03期 |
12 |
马东涛,祁龙;三眼峪沟泥石流灾害及其综合治理[J];水土保持通报;1997年04期 |
13 |
刘洪江,唐川;泥石流数值模拟软件包类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0年02期 |
14 |
陈宁生,陈清波;有限物源流域不同规模的泥石流频率分析——以川西黑水河罗家坝泥石流沟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15 |
蔡贵珍,童梅;巴里新尾矿库区流域泥石流发生可能性评估[J];水利水电快报;2003年19期 |
16 |
;泥石流与滑坡[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4年01期 |
17 |
马富润;杜宏远;李义泽;;轩岗乡拉勒河泥石流考察记[J];德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
18 |
陆建民;泥石流明洞渡槽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通报;1985年02期 |
19 |
孙特;;《泥石流研究与防治》即将出版[J];大自然探索;1989年02期 |
20 |
缪祥生,范高功;陕南山地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J];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93年S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