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IV技术的射流浓度场扩散试验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0℃、9℃和18℃)、不同变率(正态、变率2、变率3和变率4)工况下的表面横向浮射流的速度场和浓度场的扩散形态和扩展趋势,同时研究了6种出口雷诺数下静水自由射流中的浓度值分布特点。
基于水和示踪粒子对光的反射特性不同,本文提出一种识别污染介质浓度的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即结合阈值进行图像分析的激光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IV)。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得的射流浓度值是可信的,能反映实际的射流浓度。
本文结合模型试验,得出了不同温升及变率下表面横向浮射流的瞬时浓度场和流速场,进而分析得出随着温度及变率的变化浓度场的扩散范围、形态特点和趋势。依据不同出口雷诺数的静水自由射流试验,得出射流浓度场随出口雷诺数变化的扩散形态和特点,结合流速场得出不同雷诺数下沿轴线的浓度值与出口浓度值的关系式,半给出了临界出口雷诺数Re_k。
本文对图像处理技术用于射流浓度场的量测进行了初步尝试与探索,研究内容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和在浓度场测量中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打下了基础;对提高射流浓度的测量水平和精度,进而提高水力模型试验水平、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等都具有学术意义和重要实用价值。
|
|
|
|
1 |
吴晋湘,张丽娟,刘立辉,贾云飞,苗青;室内可燃气体泄漏后浓度场变化的实验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5年02期 |
2 |
王英伟,刘景和,程灏波,李建利;勾形磁场中直拉硅单晶浓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5年02期 |
3 |
顾杰,匡翠萍;潮汐流动中污染物排放的一种远区计算模型[J];海洋工程;1996年01期 |
4 |
侯国祥,李旗,石仲坤,叶闽,邓联木;天然河流中污染物排放远区浓度分布的数值计算模型[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0年01期 |
5 |
赵云,施明恒,王家骅;回流式燃烧室头部冷态浓度场实验研究[J];燃烧科学与技术;2001年04期 |
6 |
洪晓瑜,逄勇;黎曼近似解模型在太湖藻类浓度场求解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7 |
匡江红;朱国庆;余斌;;隧道峒口污染物扩散控制方案的研究[J];计算力学学报;2005年06期 |
8 |
L.J.拉扎利得斯;严铭卿;;射流撞击燃烧工艺用于工业煤气设备(IGU/F3-76)[J];城市煤气;1979年02期 |
9 |
艾池,沈忠厚;围压下射流动压力分布规律的实验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1995年S1期 |
10 |
王新明;射流气泡冲击法——一种全新果蔬洗涤方式[J];食品与药品;1999年06期 |
11 |
段 俐,康 琦,束继祖;微小晶体生长过程的光学诊断实验研究[J];力学学报;2002年03期 |
12 |
刘坤,赵连刚,冯亮花;换向方式对蓄热式加热炉内温度场和浓度场的影响[J];冶金能源;2005年06期 |
13 |
张汉君;;静电除尘器内二维稳定浓度场的数值模拟[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
14 |
梁东方,李玉梁,江春波,李云生;岛屿尾流近区浓度的分布特性[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8期 |
15 |
杨永印,周卫东;利用PIV技术对淹没冲击水射流动力学特性的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1年04期 |
16 |
刘坤,韩仁志,谢国威;蓄热式加热炉内温度场及浓度场的数值模拟[J];冶金能源;2005年02期 |
17 |
余斌,匡江红,徐正好,朱国庆,张志英;隧道峒口废气对流扩散的数值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8 |
韩玉民;栗志;;非线性化学研究进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9 |
袁灿盛;胡晓萍;吴嘉;;圆环挡板振荡流反应器浓度场的数值模拟[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8年05期 |
20 |
赵博宁;李健;;天然气预热温度对高温蓄热式加热炉内燃气流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