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岩体热流模型研究
【摘要】:裂隙岩体的渗流状态对工程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阅读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裂隙岩体中相互影响的渗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建立了能真实反映裂隙岩体温度和渗流分布的裂隙岩体热流模型。基于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平板裂隙渗流和圆柱形通道渗漏两种情况下整个裂隙岩体的温度分布特征,讨论了流量、流体与岩体温差等因素对裂隙岩体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根据现场温度场分布,推导出裂隙内的渗流量、等效水力隙宽等渗流场参数,如此实现:采集大量现场温度数据→总结温度分布特征→反演现场裂隙水流通量、等效水力隙宽等水文地质参数,从而实现利用温度场探漏的目的。最后,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1)分析了裂隙岩体的温度场、渗流场分布特征以及相互影响。大裂隙或断裂在渗流区域中起主要导水作用,直接影响温度场的分布,而低温水流的加入使整个地区形成以裂隙为最低温度面,形状近似平行于裂隙分布的温度场。
(2)建立了平板裂隙热流模型。针对裂隙岩体中裂隙对渗流的主控作用,借鉴了单裂隙平行板模型,考虑了对流换热,根据动量守恒、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平板裂隙热流模型,并分别进行了稳态和瞬态下的一维和二维建模与求解。
(3)建立了圆柱形渗漏通道热流模型。根据裂隙岩体地区现场实测的渗漏通道有许多为圆柱形这一情况,类比平行板热流模型,建立了圆柱形渗漏通道热流模型,借助数学物理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稳态、瞬态热流模型下的一维和二维解析解。
(4)结合工程实践,应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工程中的渗流场分布以及相应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并与通过现场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
|
|
|
1 |
张国玉;田晶莹;孙玉杰;王海超;;裂隙岩体渗流应力耦合机制研究[J];工业建筑;2011年06期 |
2 |
盛金昌,速宝玉,赵坚,詹美礼;渗流应力耦合分析在溪洛渡电站坝址区的应用[J];岩土力学;2000年04期 |
3 |
王艳丽;;裂隙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的研究进展[J];国外建材科技;2007年03期 |
4 |
刘耀儒;杨强;覃振朝;;基于统计模型的裂隙岩体渗流场的并行数值模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4期 |
5 |
王如宾;柴军瑞;;非连续裂隙岩体渗流场与温度场耦合分析[J];工程勘察;2006年06期 |
6 |
张强林;王媛;;岩体THM耦合应用研究现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
7 |
杜小凯;任青文;杨曼;;一种裂隙岩体渗流场有限元分析的改进模型[J];水力发电;2007年12期 |
8 |
刘子明;刘卫群;;岩体渗流-应力耦合裂隙网络模型研究进展[J];人民黄河;2011年08期 |
9 |
李晓红;梁峰;卢义玉;康勇;付彩霞;何正;;渗流引起的隧道施工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以环山坪大跨度隧道为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1期 |
10 |
孙玉杰;邬爱清;张宜虎;张家发;;基于离散单元法的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耦合作用机制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10期 |
11 |
盛金昌,速宝玉,赵坚,詹美礼;溪洛渡拱坝坝基渗流-应力耦合分析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1年01期 |
12 |
王环玲,徐卫亚,晏鄂川;坝区裂隙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13 |
陈兴周,李建林,柴军瑞,王如宾;考虑应力状态的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简述[J];地下水;2005年05期 |
14 |
侯伟;仵彦卿;丁卫华;;裂隙岩体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研究进展与展望[J];山西建筑;2006年15期 |
15 |
方涛;柴军瑞;徐文彬;;裂隙岩体平面非稳定渗流模型[J];水电能源科学;2007年04期 |
16 |
许小东;卢威;张恒达;;浅谈裂隙岩体渗流与应力耦合的问题[J];灾害与防治工程;2010年01期 |
17 |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99年02期 |
18 |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的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及其工程应用[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9年05期 |
19 |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1999年04期 |
20 |
朱珍德,孙钧;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场与损伤场耦合分析模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