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及其调控研究

袁宝招  
【摘要】: 水资源供需关系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供需关系,对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水资源供需关系中水资源需求具有重要地位,水资源需求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和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水资源出现了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以及水质型缺水共存的局面,水资源需求变化具有自身的特点,一些影响因素是发达国家所没有的,仅运用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不能解释我国水资源需求变化的原因。因此,针对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和产业结构以及经济体制转变的特点,需要对影响我国水资源需求变化的驱动因素及水资源需求调控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1、分析了水资源的内涵及其属性,进而探讨了水资源需求的内涵,并从需求层次、实现程度、合理性、需求部门角度,对水资源需求进行了分类;最后分析了水资源需求的阶段性、有界性、区域性、层次性和可控性等特征。 2、系统地分析了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首先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了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的简要历程,根据因素间相对独立性、与水资源关系密切程度的原则,从中提炼了水资源需求变化的驱动因素,并进行了人口增长、城镇化、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产业结构、生态环境、水市场条件、国家政策法规、水资源禀赋等九个单因素分析。 3、探讨了水资源需求调控基本原理。在分析了水资源需求变化机理的基础上,提炼了水资源需求调控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阈值原理、结构原理、杠杆原理、并协原理。阈值原理是指生态经济系统中为保持系统的稳定、健康而要求控制性要素的规模或比例必须保持在一个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将引起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质变。阈值原理包含规模阈和配比阈两个重要参数集。结构原理是根据系统论中的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而生产的一个原理,它要求进行水资源需求调控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以适应水水资源形势。杠杆原理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水资源的商品属性,运用价值和价格手段进行需求调控。并协原理是指在充分认识国家和地区之间水资源禀赋差异性,要求从时间、空间以及资源等方面进行并协和互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实际运用中,首先应应根据水资源与其他与水密切相关的自然资源的状况,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杠杆原理,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良性发展。同时,还应充分结合阈值原理和并协原理,突破小尺度的不平衡,实现更大尺度的协调和平衡。 4、建立了水资源需求分析模型,包括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综合分析模型和调控效果分析模型两个子模型,并运用我国1980-2000年间的用水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a)上世纪末8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是需水增长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产业结构调整和用水效率提高是抑制需水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三者共同作用下,推动了我国以低用水增长实现高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b)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增供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很小,用水效率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GDP增长具有显著贡献。(c)由于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同一驱动因素和相同调控措施对不同地区贡献程度不同,具有明显的区域性。(d)提高用水效率和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进行水资源需求调控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方向。 最后,在对我国水资源需求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参照一般商品、土地等资源需求调控并兼顾水资源需求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经济系统的政府一市场—用户三位联动水资源需求调控模式。形成了包含宏观和微观调控措施在内的综合管理体系。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李秀芳;李崇;;浅析水资源的合理配置[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9期
2 贾绍凤,康德勇;提高水价对水资源需求的影响分析——以华北地区为例[J];水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3 赵李薇;贾增道;黄文;张卓娅;;与时俱进 理清思路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J];河南水利;2004年05期
4 李永战;张丽静;;需求侧管理模式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年02期
5 王学仁;马淑珠;;水资源需求预测[J];预测;1987年05期
6 沈满洪;;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卢彦;李光;;松嫩平原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需求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年02期
8 畅明琦;刘俊萍;;论中国水资源安全的形势[J];生产力研究;2006年08期
9 ;寻找解决用水危机的有效途经[J];大自然探索;2008年03期
10 宋建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水资源保障分析[J];科技导报;2006年05期
11 赵莉莉;彭慧;韩秀莹;;浅议水资源优化配置[J];海河水利;2007年06期
12 袁宝招;陆桂华;李原园;郦建强;;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分析[J];水科学进展;2007年03期
13 姜东晖;胡继连;;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的技术经济原理与机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4 王提银;郑元世;张启敏;;银川市水资源需求与人口预测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15 李红艳;;南水北调东线供应链与水资源网络配置分析[J];人民黄河;2010年05期
16 蒋剑勇,余建斌;提高水价对水资源的需求量的影响分析[J];生态经济;2003年10期
17 张林刚;严广乐;;基于个体理性的水资源需求与节约的博弈分析[J];水资源保护;2006年06期
18 袁宝招;陆桂华;郦建强;;深圳市水资源需求及其调控对策[J];水资源保护;2007年02期
19 于淑娟;;浙江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年11期
20 蒋咏;杨树滩;韦诚;;江苏省沿海地区水资源供给保障浅析[J];中国水利;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菊;吴泽宁;胡彩虹;;新郑市水资源需求发展趋势及生态用水安全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2 尹雄锐;章光新;杨帆;许斌;;引嫩入白工程对洮儿河流域下游水循环及生态的影响[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3 管华;张大丽;宫少燕;陈沛云;;河南省水资源安全度评价与分析[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王英君;;论提高我国农业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对策与途径[A];中国水利学会200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邵东国;刘丙军;阳书敏;许明祥;;南水北调中线与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关系研究[A];湖北省水利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贺缠生;;流域科学与水资源管理[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刘吉峰;范旻昊;;黄河流域气候变化特点及趋势[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西北地区水循环演化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9 马喜堂;吴俊河;孙泽龙;李群智;葛月兰;张继平;张广宁;王先民;邓家超;李博;刘颖;;江北水城水资源规划及生态发展研究[A];山东省重点学术研究成果(2008)[C];2009年
10 魏素芳;;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与方法研究[A];恶臭污染管理与防治技术进展[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宝招;水资源需求驱动因素及其调控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汪党献;水资源需求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2年
3 李云玲;水资源需求与调控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7年
4 郭海丹;水资源承载能力基础理论及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符传君;南渡江河口水资源生态效应分析与高效利用[D];天津大学;2008年
6 耿福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配置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7 黄晓荣;宁夏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合理配置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李升;地下水环境健康预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姜东晖;农用水资源需求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10 刘华;上海市水资源安全利用理论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洪香;宁夏黄土丘陵区水资源需求预测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2 曹礼梅;渭河流域陕西片降雨特性分析与水资源需求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3 贡欣;IRP在北京市生活及工业需水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6年
4 张海涛;水需求合理调节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年
5 高晶;北京市城镇居民阶梯水价统计测算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6 王兆坤;水权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郑芳;水资源安全理论和保障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8 杨国英;西宁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问题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荆艳东;大连市海水入侵区地下水系统保护标准及确定方法[D];河海大学;2005年
10 白雪峰;大庆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蒲飞 实习生 赵清爽;黄委致力于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需求模型建设[N];黄河报;2009年
2 记者 李钧德;黄河水供求将趋严峻[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王哲;美澳如何应对水资源短缺[N];人民长江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赵洪涛 赵建平;加强淮河中上游水利设施建设[N];中国水利报;2009年
5 记者 孟晶;阿科凌看好中国海水淡化市场[N];中国化工报;2009年
6 访谈采写:本报记者 毕玉娟 杨敏仪 黄涛 李先明;李粤安:处理好人类需求与河流需求的关系[N];中国水利报;2008年
7 思齐;越南:富水之国为何缺水?[N];黄河报;2011年
8 ;“到反哺黄河的时候了”[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9 巩劲标 赵学儒;加强统一调度确保黄河不断流[N];中国水利报;2003年
10 本报评论员;把握好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N];黄河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