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突变改造提高胆固醇氧化酶耐温性的研究
【摘要】:为了通过定向进化的手段获得耐温性能提高的短杆菌胆固醇氧化酶突变子,首先建立具有通用性的高通量筛选耐温性酶的方法,并通过散在点突变和活性中心点突变的方法对短杆菌来源的胆固醇氧化酶基因进行分子改造,选取性能改善的突变株在7L发酵罐中引入延时诱导培养基发酵培养重组菌。本论文主要内容涉及:
(1)建立了一种以转印膜为基础的高通量筛选耐温性胆固醇氧化酶的方法。利用定位膜转印技术将原始平板保存,高温处理转印膜,将酶的热处理、酶与底物反应以及菌体生长分开。解决了重组菌筛选耐温性突变酶时菌体不耐温死亡的困难,只需要根据酶的不同显色机理调整筛选平板,即可适用于其他不耐温菌株中耐温突变酶的筛选。
(2)对胆固醇氧化酶活性中心附近的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改造,突变酶的耐温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50℃下保温2 h,原酶完全失活,而突变酶残留酶活性分别为9.06%、10.21%和40.69%。其中Q153E突变酶耐热性提高较为显著,在60℃下保温2 h,残留酶活仍可达36.46%。
(3)对短杆菌胆固醇氧化酶基因进行点组合突变,以耐热性提高较为显著的Q153E突变酶为基础,突变获得M2(Q153E和F128L)和M3(Q153E、F128L和S143H)两个点组合突变酶。其中突变酶M2耐热性和酶催化能力均有所提高,50℃保温2 h残留酶活可达43.06%,其K_m值从原酶的820μmol/L减小至640μmol/L。
(4)考察了不同诱导方式对菌体生长和产酶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延时诱导方式培养比IPTG诱导更适合菌体生产胆固醇氧化酶。对7L发酵罐中延时诱导重组菌产酶进行优化,采用分阶段控制发酵过程温度、依据恒pH-star法发酵前期流加葡萄糖,后期流加含甘油和乳糖的复合诱导液,发酵终点时菌体浓度和酶活力可分别高达34.28 g/L和25.88 U/mL。
|
|
|
|
1 |
戚智;;DNA辐射原始损伤突变的亚分子机理[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1年03期 |
2 |
戚智;;DNA辐射原始损伤突变的亚分子机理[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92年01期 |
3 |
李春寿,阮关海,张琳琳,吴殿星;TILLING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点突变筛选中的应用[J];核农学报;2005年04期 |
4 |
钟成全,王方勇,吕成伟,余新沛,卢晓,张丽芸,陈政良;广东地区汉族人MBL基因点突变的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5年06期 |
5 |
道书艳;郭葆玉;卞广兴;;利用定点突变研究CCR5膜外襻上与HIV gp120结合的关键残基[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
6 |
彭运生;袁建辉;徐立中;潘春燕;钟素霞;汪小娟;;淋球菌mtrR启动子区域回文序列基因突变与多重耐药关系的研究[J];热带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
7 |
袁谋志;刘忠松;;TILLING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作物研究;2006年05期 |
8 |
黄丽君;李慧;刘晗;郭黎媛;高利波;刘新华;蔡望伟;李刚;;凝血因子FⅧA链基因第1内含子内顺式调节元件的鉴定[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7年05期 |
9 |
周海燕;吴永尧;;点突变对枯草芽孢杆菌甘露聚糖酶结构和功能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0 |
朱德斌;邢达;唐亚兵;周小明;;电化学发光PCR方法检测结肠癌中K-ras癌基因点突变(英文)[J];激光生物学报;2008年02期 |
11 |
王素婷;聂建辉;种辉辉;张春涛;吴雪伶;王佑春;;HIV-1膜抗原部分位点的改造对假病毒形成及感染能力的影响[J];病毒学报;2009年04期 |
12 |
郑九嘉;黄学锋;杨宗;杨旭;张李雅;吕建新;金龙金;;mt ND2基因多态性与弱精子症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0年04期 |
13 |
程龙;韩白玉;侯莎;韩永健;徐小洁;蒋凯;李法曾;杨智洪;窦京涛;吕朝晖;张浩;叶棋浓;;运用新型的反向PCR策略高效构建基因的点突变体[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1年04期 |
14 |
冯雪梅,高殿文,张巍;散发性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的基因诊断[J];遗传;2000年01期 |
15 |
莫雪华,李月琴,谢卫兵,王彤歌,吴军民,周天鸿;MTHFR基因C677T点突变的PCR-TGGE检测技术的建立[J];暨南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16 |
程绍辉,梁明华,李泽琳,张霆,张珑,马洪涛,刘哲伟,曾毅;焦磷酸测序技术在确认北京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株并检测基因突变中的应用[J];病毒学报;2005年03期 |
17 |
周妙妮;李继承;丁世萍;;EDNRB基因编码区点突变及多态性在浙江地区散发性先天性巨结肠症中的检测与分析[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6年01期 |
18 |
吴森林;范兴丽;;rpoB基因点突变与结核分枝杆菌对利福平耐药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年11期 |
19 |
赵春艳;连培文;魏巍;孔繁斗;;Rap1GAP二聚体的形成对其在细胞内定位的影响[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7年03期 |
20 |
宋卓;张宁;阮吉寿;杨卓;张涛;;基于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功能性点突变位点[J];生物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