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双孢蘑菇汤特征风味物质的鉴定及熬制过程风味物质释放规律研究

李琴  
【摘要】:双孢蘑菇是我国培养最广、产量最大的一种食用菌。目前对食用菌的利用主要停留于干制、腌渍及罐装等粗加工形式,其精深加工力度不足,严重阻碍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双孢蘑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成分、功能性质及风味成分的研究方面,对其深加工产品的风味研究鲜见报道。双孢蘑菇因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成为制作汤品的重要原料,研究蘑菇汤的特征风味物质及熬制过程风味物质的释放规律,对双孢蘑菇精深加工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论文以双孢蘑菇为研究对象,对双孢蘑菇汤的特征滋味物质和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比较不同烹调方法对双孢蘑菇汤风味的影响,研究熬制过程风味的释放规律,采用外源加入法初步探讨风味的形成机理,并采用酶解技术促进风味物质的释放。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结合仪器分析(HPLC)与感官分析对双孢蘑菇汤的特征滋味物质进行分析,利用滋味活度值(TAV)确定双孢蘑菇汤的特征滋味物质,结果表明,甘露醇、谷氨酸及Ca2+是双孢蘑菇汤的特征滋味物质。但由于核苷酸类与鲜味氨基酸之间存在协同增效作用,因此,鲜味核苷酸对双孢蘑菇汤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两种萃取方法对双孢蘑菇汤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提取,通过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其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含8碳原子的不饱和醇、醛、酮类、芳香醛类及杂原子类化合物是双孢蘑菇汤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两种萃取方式得到的双孢蘑菇汤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较大,SPME法萃取得到5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而SDE法得到4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且SPME得到8碳原子的不饱和醇、醛、酮类、芳香醛类及杂原子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高于SDE。因此,SPME更适合于双孢蘑菇汤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对影响SPME萃取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萃取头、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进行了选择,得到萃取头DVB/CAR/PDMS比较适合于双孢蘑菇汤风味物质的萃取,最佳萃取条件为55℃、30 min。同时比较了弱极性的HP-5与极性的DB-WAX两种色谱柱对双孢蘑菇汤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DB-WAX色谱柱更适合于双孢蘑菇汤风味物质的分析。 在以上最佳萃取条件下,进一步利用气相色谱-嗅闻技术(GC/O)对SPME法提取得到的双孢蘑菇汤的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分别采用香味萃取物稀释分析(AEDA)和时间强度法(OSME)两种GC/O定量分析方法分析其中的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显示双孢蘑菇汤的主要特征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蘑菇味的1-辛烯-3-酮、1-辛烯-3-醇、熟蘑菇味的3-辛烯-2-酮、烤坚果味的2, 6-二甲基吡嗪、花香味的苯乙醛、果香味6-甲基-5-庚烯-2-酮、甜香味的二氢-5-戊基-2(3H)-呋喃酮、清香味的正己醇、巧克力味的2-乙烯基-6-甲基吡嗪、肉香味的2-乙酰噻唑及未知的呈爆米花味、酱香味、果香味的三种化合物。 研究了传统熬制、高压及微波加工三种不同的烹调方式对双孢蘑菇汤风味的影响,分别利用仪器分析(HPLC、GC/MS、GC/MS/O、电子鼻)及感官评定分析了不同的烹调方法对双孢蘑菇汤的滋味物质、挥发性风味物质及整体风味特征的影响。仪器分析结果显示因各种烹调方法的加热方式不同,所以双孢蘑菇汤的风味物质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等鲜浓度(EUC)在微波熬制的汤中最高,其次为传统熬制的汤;感官分析结果显示传统熬制的汤的鲜味强度及风味的整体接受性得分最高。因此,传统熬制的双孢蘑菇汤风味最佳。 为了对双孢蘑菇汤的风味品质进行控制,进一步研究了双孢蘑菇汤在传统熬制过程中风味物质及感官风味特征的变化,并分析了风味物质与感官风味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含量在熬制起始阶段显著增加,在30~60 min间达到一个动态平衡,之后含量有所降低;双孢蘑菇汤的多种特征风味物质在熬制前30 min都呈增加趋势,而60 min后有些物质显著降低或消失。因此,熬制时间过长对双孢蘑菇汤风味不利。排序法感官分析结果显示,双孢蘑菇汤的鲜味强度与EUC相关,但总体风味可接受性得分与EUC相关性不大,这说明蘑菇汤风味不仅受鲜味物质的影响,同时受其它风味物质的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种风味物质对感官风味特征的贡献,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分析了特征风味物质与感官描述符的相关性,可以看出,特定的感官属性受特定的风味物质的影响。 通过外源性的加入风味前体物质——氨基酸,对双孢蘑菇汤熬制过程风味形成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Ala、Leu及Arg的加入使醛类总量显著增加,Leu的加入使3-甲基丁醛的含量显著增加,Met的加入使含硫化合物如3-甲硫基丙醛、2-乙酰噻唑;氨基酸的加入对醇类物质的含量影响不显著;而杂原子化合物的量显著增加,其中加入丙氨酸和亮氨酸的汤中吡嗪类化合物显著增加。研究了不同种类的酶解预处理对双孢蘑菇汤的营养成分与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酶解预处理,双孢蘑菇汤中的固形物、蛋白质、游离氨基酸等物质的含量都显著提高;食用菌水解酶的作用效果比纤维素酶和其他蛋白酶双酶分步酶解的效果显著。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静;陈文炳;邵碧英;王泽生;廖剑华;江树勋;李寿崧;;双孢蘑菇SCAR标记的建立及在菌株群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学报;2011年04期
2 ;软包装食用菌罐头加工工艺[J];生意通;2011年07期
3 陈金娥;;环糊精在酿造工艺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1年06期
4 李旭晖;吴生文;张志刚;;纤维素酶对大曲酒风味物质影响的探讨[J];中国酿造;2011年06期
5 王家林;张颖;于秦峰;;黄酒风味物质成分的研究进展[J];酿酒科技;2011年08期
6 吴燕涛;赵谋明;孙为正;曹宝森;;内源性发酵剂Macrococcus caseolyticus发酵广式腊肠的风味物质成分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7期
7 陈妍;陆利霞;熊晓辉;;微生物发酵法生产食品风味物质[J];中国调味品;2011年07期
8 郝俊光;陈华磊;闫鹏;;聚类分析在啤酒典型性风味稳定控制判定中的应用[J];啤酒科技;2010年10期
9 张华;杜传来;;双孢蘑菇切片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及设备优化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7期
10 文冬梅;卓浩廉;赵谋明;唐胜;伍锦鸣;郭文;赵强忠;;烟末中的主要成分及挥发性风味物质测定[J];现代食品科技;2011年08期
11 孙黎琼;;低乙醛啤酒酵母的筛选及生产应用[J];啤酒科技;2010年10期
12 粱刚;郝俊光;闫鹏;陈华磊;;国外对发酵过程中关键风味物质调控的认识[J];啤酒科技;2010年12期
13 兰玉倩;薛洁;江伟;林奇;袁军川;杜丽娟;;黄酒陈酿过程中主要成分变化的研究[J];中国酿造;2011年05期
14 刘登勇;周光宏;徐幸莲;;腊肠主体风味物质及其分析新方法[J];肉类研究;2011年03期
15 刘杨;李红;杜金华;;使用路德类酵母生产无醇啤酒[J];食品科学;2011年15期
16 杨帆;林琳;王和玉;王莉;杨代永;吕云怀;季克良;;茅台大曲中3株芽孢杆菌代谢产物的比对分析[J];酿酒科技;2011年08期
17 张波;韩舜愈;蒋玉梅;毕阳;祝霞;;硅酸钠处理对杏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影响(英文)[J];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06期
18 张春林;敖宗华;炊伟强;沈才洪;陶文沂;张宿义;王小军;;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中高温大曲发酵、贮存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年04期
19 刘景;张雪洪;王荫榆;郭本恒;;酸奶保存期内风味物质与风味变化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7期
20 吴容;陶宁萍;刘源;王锡昌;;GC-O-AEDA法在食品风味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璐;边银丙;邢增涛;邵毅;;双孢蘑菇几种特殊营养成分与潜在有害成分的初步研究[A];海峡两岸第十届菌物学暨第三届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泽生;廖剑华;陈美元;;中国双孢蘑菇育种研究与产业发展[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胡秋辉;赵立艳;安辛欣;杨芹;;纳米薄膜包装对双孢蘑菇保鲜品质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4 王泽生;廖剑华;陈美元;;我国双孢蘑菇育种研究与产业发展[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5 王秉峰;;五个双孢蘑菇菌株品比试验[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6 王泽生;廖剑华;陈美元;;我国双孢蘑菇育种研究与产业发展[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秉峰;;五个双孢蘑菇菌株品比试验[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波;赵晓清;贾定洪;;棕色双孢蘑菇杂交育种研究[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9 赵一石;王泽生;廖剑华;程明;;双孢蘑菇保鲜加工技术的研究[A];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王波;赵晓清;贾定洪;;棕色双孢蘑菇杂交育种研究[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琴;双孢蘑菇汤特征风味物质的鉴定及熬制过程风味物质释放规律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2 陈美元;双孢蘑菇基质降解能力退化分子机理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3 吴进菊;双孢蘑菇多酚氧化酶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朱旗;速溶绿茶加工中主要风味物质变化规律及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0年
5 赵新节;栽培架式及负荷对酿酒葡萄和葡萄酒风味物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6 吴春燕;大白菜风味品质构成因素及部分因素的遗传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7 徐为民;南京板鸭加工过程中脂类物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8 陈国顺;子午岭野家杂种猪和合作猪肉质特性比较及风味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9 蔡原;放牧型合作猪肉质特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10 刘士健;壳聚糖与盐溶蛋白对风味化合物吸附能力及其凝胶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荣强;新型硅橡胶复合膜对多元有机物-水混合溶液的渗透汽化分离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江超;陈年绍兴黄酒风味物质的分析与品质鉴定[D];浙江大学;2010年
3 王晓飞;纯种发酵泡菜及其风味物质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4 包莹;高麦芽糖糖浆在啤酒高浓酿造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08年
5 顾聆琳;牡蛎中风味物质的研究及调味料的制备[D];江南大学;2005年
6 汪雪丽;宣木瓜果醋发酵工艺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年
7 邹伟;双孢蘑菇风味料加工工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芳;影响双孢蘑菇褐变代谢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9 王锡海;基于水分活度和玻璃化转变理论的冻干双孢蘑菇贮藏稳定性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10 林建海;漳州市双孢蘑菇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香菊 高举;如何预防双孢蘑菇薄皮及空心[N];山西科技报;2002年
2 邓衍领;成功栽培双孢蘑菇(上)[N];湖北科技报;2004年
3 叶赛洋 张样福;弋阳双孢蘑菇形成大产业[N];上饶日报;2009年
4 上海农科热线供稿;双孢蘑菇复土材料的制作及水分管理[N];东方城乡报;2010年
5 张光民;通江双孢蘑菇喜获丰收[N];巴中日报;2008年
6 ;发展双孢蘑菇市场前景广阔[N];河南科技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傅仁斌 通讯员 张青员;双孢蘑菇生产拓新路[N];湖南科技报;2006年
8 陈青峰邹春林;乐安“蘑菇大军”创大业[N];江西日报;2007年
9 薛玉华;双孢蘑菇保鲜三法[N];山东科技报;2006年
10 陈俊平 特约记者 康仁辉;“银花”朵朵香四方[N];上饶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