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黄酒发酵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对风味物质影响研究
【摘要】:中国绍兴黄酒酿造历史悠久,采用自然发酵的生麦曲和优质糯米为原料,工艺独特,多菌种的发酵过程造就了其复杂而特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最终形成绍兴黄酒独一无二的风味特征。对绍兴黄酒发酵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系统性研究,是科学认识黄酒发酵中群体微生物组成的关键,有利于深入研究黄酒发酵机理,进一步掌握黄酒中风味物质的形成过程,最终提高黄酒品质。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绍兴麦曲及黄酒发酵中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同时分别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黄酒发酵中挥发性成分及有机酸等风味物质进行测定,采取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法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风味物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微生物对黄酒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绍兴麦曲及黄酒发酵过程中,细菌和真菌菌群均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但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各异。2、细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麦曲中芽孢杆菌属细菌为最主要的优势菌。黄酒发酵中的优势菌包括糖多孢菌属、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高温放线菌属、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乳球菌属、魏斯氏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属。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和高温放线菌属在0~4 d丰度逐渐增加,4~24 d整体呈减小趋势。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魏斯氏菌属和乳球菌属的变化情况与其相反,4~24 d丰度增加并成为优势菌。3、真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麦曲中绝大部分真菌隶属于嗜热霉属。黄酒发酵中的优势菌主要是曲霉属、嗜热霉属、假丝酵母属、酵母属、隐球酵母属、附球菌属、镰刀菌属和根毛霉属。曲霉属真菌在整个黄酒发酵过程中丰度最高,0~4 d、9~18 d均存在上升的过程。隐球酵母属的丰度在0~4 d迅速增加至最大,但9 d后降低到较低水平。附球菌属、镰刀菌属、酵母属、嗜热霉属和根毛霉属的丰度均在9 d达到最大。4、测定黄酒发酵中挥发性成分,优化出最适萃取条件为50/30μm DVB/CAR/PDMS萃取头,酒精度稀释至3%vol,50℃萃取40 min。结果显示,发酵液中共检测到64种挥发性成分,酯类、醇类化合物所占比例最大,各类化合物的变化情况不同。利用HPLC检测绍兴黄酒发酵中有机酸含量,结果表明,乳酸、乙酸、琥珀酸和柠檬酸含量较大,是黄酒发酵中主要的有机酸。5、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微生物群落组成与风味物质呈现较好相关性。细菌中,假单胞菌属和肠杆菌属在挥发性物质形成中为最主要的风味贡献者,肠杆菌属、乳杆菌属和明串珠菌属与黄酒中主要的有机酸呈现较好相关性。真菌菌群对挥发性成分形成的影响复杂,嗜热霉属、附球菌属和镰刀菌属与8种挥发性物质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假丝酵母属和隐球酵母属对酯类和醇类的形成影响较大。有机酸形成中,假丝酵母属真菌是最主要的贡献者。
|
|
|
|
1 |
廖劲松
,张水华;食品风味物质的分离研究进展与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03年08期 |
2 |
杨官荣;再论白酒的风味物质[J];酿酒科技;2003年05期 |
3 |
何东康;;发酵过程中风味物质形成的代谢调控[J];啤酒科技;2003年09期 |
4 |
刘岩梅,张树明,赵昌政,吴爱东,王迎新;浅谈食品风味物质的分离分析方法[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4年03期 |
5 |
刘亚琼;朱运平;乔支红;;食品风味物质分离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年06期 |
6 |
杨铭铎;龙志芳;霍德兴;;鸡骨泥风味物质的研究[J];中国调味品;2006年07期 |
7 |
张亮;赵长新;;顶空进样-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检测果啤风味物质[J];酿酒科技;2006年08期 |
8 |
成波;刘成国;;传统湘西腊肉中风味物质分离及测定方法[J];现代食品科技;2007年06期 |
9 |
王利群;刘蓉;刘志敏;;辣椒风味物质萃取方法比较研究[J];辣椒杂志;2009年02期 |
10 |
李婷婷;胡连花;王雅玲;;啤酒中风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
11 |
吴华昌;张伟娜;邓静;由耀辉;靳晓黎;;腌菜风味物质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0年11期 |
12 |
苏海荣;王家林;;啤酒中主要风味物质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啤酒科技;2011年10期 |
13 |
于茂帅;刘伟民;高瑞昌;;食品风味物质的提取与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2012年06期 |
14 |
马慧宁;;啤酒中风味物质的检测分析[J];云南化工;2013年01期 |
15 |
张宁,曹劲松,彭志英;风味物质分离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调味品;1998年04期 |
16 |
叶丹英,彭志英,赵谋明;塑料包装中风味物质的变化[J];食品工业科技;1999年03期 |
17 |
田三德,王东,张焕民;纯大豆发酵豆乳的风味物质与微观结构的初探[J];中国酿造;2004年06期 |
18 |
熊卫东,章银良;食品风味物质的生物合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
19 |
何东康;赵辉力;段辉;何天伟;;啤酒中“上头风味物质”的研究[J];啤酒科技;2008年08期 |
20 |
张永国;;内标法和外标法在啤酒低沸点风味物质检测中的应用[J];啤酒科技;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