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脂肪氧合酶好氧催化合成亚油酸氢过氧化物
【摘要】:脂肪氧合酶(LOX)的结构中含有非血红素铁,能专一催化具有cis,cis-1,4-戊二烯结构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加氧形成具有共轭双键的脂肪酸氢过氧化物(HPOD)。本文从理论上研究了大豆脂肪氧合酶的好氧催化历程及其关键动力学控制因素,并对酶的提取、酶稳定化、酶促反应条件及其产物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实验主要结果及结论为:
首次从化学生物学视角研究外源Fe2+、Fe3+等对LOX结构及其催化进程的影响。与外源LA-HPOD、H2O2类似,外源Fe3+影响LOX的紫外吸收光谱,即300~400 nm之间的吸收带随外源Fe3+增多而加强,说明酶催化结构中具有催化活性的Fe3+-LOX增多,但外源Fe2+对LOX紫外吸收光谱仅有微弱影响。催化实验发现,适量的外源LA-HPOD、Fe3+或Fe2+均能消除反应初期的滞后现象,使加氧反应加速;确定酶催化中心的铁元素从Fe2+-LOX到Fe3+-LOX的转化是LOX酶促反应的动力学控制步骤,提出该动力学调控的机制为电子传递机制,进一步完善了有氧条件下酶促亚油酸氢过氧化的反应历程。实验结果表明反应体系中外源LA-HPOD、Fe3+、Fe2+的最佳量分别为0.8 nmol/L、0.5 μmol/L、5 nmol /L。对LOX酶促反应进行动力学分析,在极稀的底物浓度下(小于14.25 μmol/L),反应初期没有滞后现象。采用双倒数作图法求得动力学参数Km = 57.8 μmol/L,vmax = 0.0013/s。酶促反应的初始速度在底物浓度为0.1 mmol/L时达到最大值,在更高的底物浓度下开始下降,不再符合米氏方程,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底物抑制特征。
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从脱脂大豆粉中提取LOX。其中水浸提得到的粗酶液总酶活最高,为6.71×107 U/10 g豆粕,相应比酶活为8.61×105 U/mL粗酶液。碱溶酸沉后经二次盐析得到的酶比酶活最高,达到9.42×107 U/g 固形物。在探索多种添加剂及其保存因素直接使酶液稳定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使大豆脂肪氧合酶酶液稳定的方法:即向酶液中添加1%(w/v)柠檬酸钠及1‰(w/v)苯甲酸钠,于25±2℃下放置60天后,酶活保持初始值的90%;120天后,酶活仍保持初始值的73%;而原酶液在室温下放置7天后酶活仅存初始值的21%。此方法克服了以往采用其它方法固定化酶繁琐不经济的缺点,解决了液体酶制剂的保存问题。
采用廉价易得黏土——活性白土为载体制备LOX酶制剂,使该热敏性酶能被简单、廉价、高效的稳定保存。优化条件下获得的以活性白土为载体的酶制剂和以滑石粉为载体的酶制剂在0~4℃冷藏保存20天后酶活损失分别为19.2%及17.7%,远低于粗酶液的酶活损失,并在此后两个月内基本保持酶活损失不再增加。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包埋法制备的酶制剂——酶珠在75%的甘油水溶液中于室温下保存33天后酶活基本保持不变;四个月后酶
WP=9
活保持90%;六个月后酶活保持77%。
以大豆脂肪氧合酶液为催化剂,水相体系LOX酶促反应在底物浓度为4 g/L,m(亚油酸): m(AEO4)=1:1,温度10℃,pH 9及反应时间30min的优化条件下,产物HPOD的产率提高到92%。经LC-MS分析,确定产物HPOD中以亚油酸氢过氧化物为主(89.16%),还含有亚麻酸氢过氧化物(8.21%)及少量的副产物氧代二烯酸(2.63%)。HPOD经还原后得到仍含有共轭体系的羟基酸HOD,包括两种异构体13-HOD和9-HOD(2.1:1)。LA-HOD经氧化得到的产物初步判断为主要含有二元酸(C9)和多羟基脂肪酸(C18)的混合物。
|
|
|
|
1 |
刘志坚,陆健;脂肪氧合酶及其对啤酒质量的影响[J];食品工业;1996年04期 |
2 |
许瑛瑛,华欲飞;脂肪氧合酶催化亚油酸影响因素的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02年03期 |
3 |
潘科,孙远明,黄丽,黄苇,谌国莲;几种物质对龙眼果肉中过氧化物酶和脂肪氧合酶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年06期 |
4 |
田呈瑞;热烫处理中青豌豆脂肪氧合酶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S1期 |
5 |
许瑛瑛,许江,华欲飞;脂肪氧合酶提取工艺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2年04期 |
6 |
蔡琨,方云,夏咏梅;植物脂肪氧合酶的研究进展[J];现代化工;2003年S1期 |
7 |
钟芳,王璋,许时婴;3种脂肪氧合酶酶活测定方法[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8 |
姜启兴;许艳顺;曹颖;顾雨辰;夏文水;;小球藻脂肪氧合酶酶学性质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09期 |
9 |
赵毅;周素梅;王强;;豆奶中不良风味产生机理及解决途径探讨[J];食品科技;2005年12期 |
10 |
何婷;赵谋明;崔春;;脂肪氧合酶的酶学特性及其活性抑制机理的研究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08年02期 |
11 |
顾丹;杨铭;夏咏梅;;大豆脂肪氧合酶催化合成氢过氧化玉米胚芽油[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09年04期 |
12 |
王洪晶;华欲飞;鄢全;;脱脂豆粕中不同脂肪氧合酶活力对大豆分离蛋白凝胶性质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06年05期 |
13 |
黄友如;华欲飞;裘爱泳;;脂肪氧合酶诱导脂质氧化与大豆制品品质的关系[J];粮食加工;2007年03期 |
14 |
周静峰;何雄;;几种水产动植物组织中脂肪氧合酶反应产物的液相色谱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07年04期 |
15 |
田其英;华欲飞;;干热对脱脂豆粕中脂肪氧合酶活力影响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7年12期 |
16 |
孙海峰;王丽霞;王玉文;李文德;;小米陈化过程中脂肪氧合酶与黄色素变化特征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8年06期 |
17 |
姜海荣;宋丽军;肖建;江英;张静;陈计峦;;超临界二氧化碳条件下LOX酶分子的特性及其构象影响[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18 |
刘明丽;余俊红;娄晓红;黄淑霞;傅相焘;王云岭;;脂肪氧合酶及其对啤酒风味稳定性的影响[J];酿酒科技;2011年05期 |
19 |
严奉伟,薛照辉,江洪,吴谋成;菜籽多酚级分-2的体外抗氧化作用及其机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
20 |
鄢全;王洪晶;华欲飞;;脱脂豆粕中脂肪氧合酶的干热灭酶工艺研究[J];中国油脂;200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