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氨酸母液中氨基酸的分离纯化研究
【摘要】:
苏氨酸的生产主要以发酵法为主,要得到苏氨酸纯品必须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处理,当经过预处理的发酵液等电点结晶后,会产生苏氨酸母液,母液里包括苏氨酸、杂质氨基酸(谷氨酸、少量的中性氨基酸)、蛋白质、残糖、无机盐等,如果将其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或卖给饲料添加剂厂,不仅降低母液的使用价值,同时造成极大的污染。因此重新利用苏氨酸母液有一定经济价值,既可使苏氨酸母液的价值得到增值,同时减少母液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本论文以苏氨酸母液为主要原料,对母液成分含量、氨基酸的分析方法建立、母液脱色、及母液中氨基酸的分离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为苏氨酸母液提供新的、且有效的处理方法,也为应用于工业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基础。
1、为了确定分离对象,对苏氨酸母液成份的质量百分含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可知苏氨酸母液中固含量20.24%(苏氨酸7.8%、谷氨酸6.9%、糖1.4%、无机盐2.28%和其它物质1.66%等)和水分79.76%。
2、苏氨酸和谷氨酸分析方法的建立。采用茚三酮比色法对苏氨酸和谷氨酸的分析,通过最大波长扫描,确定λ=570nm作为氨基酸的研究波长,并且探索茚三酮比色法显色反应的影响因素,确定加热时间为30分种,pH为6.0,显色水浴温度为100℃,静放时间为6min为最佳显色条件。在这一条件下,建立苏氨酸和谷氨酸的分析方法,其中苏氨酸线性浓度范围为60~130mg/L,标准曲线为y=0.0250x-1.3780,相关系数为R2=0.9958,而谷氨酸线性浓度范围为40~90mg/L,GA:y=0.0258x-0.5201相关系数为R2=0.9988,因此可得两种氨基酸标准加和曲线y=0.0254x-0.9491,测得母液中总氨基酸量182.3g/L。虽然与HPLC分析法相比有些偏差,但用茚三酮比色法分析简便、经济。同时研究了不同稀释倍数的母液与吸光度的关系,得知结果相对偏差小于3%,说明茚三酮比色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3、分别探索了活性炭和717碱性树脂对苏氨酸母液进行脱色工艺条件的研究。活性炭脱色条件:1.2g/50ml、温度为50℃、起始pH值6.0和脱色时间为30min,脱色率达91%,氨基酸损失率为10%;而717树脂脱色条件:温度为25℃,流速为0.167BV/min条件下脱色吸附,采用0.2N的氯化钠和1.0N的盐酸梯度洗脱可以有效分离母液中的氨基酸和色素,脱色率达90%,氨基酸损失率为16%。
4、研究了离子交换法和色谱法分离苏氨酸和谷氨酸,由于苏氨酸母液里含有2.28%的无机盐,对D001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苏氨酸影响较大。因此采用色谱法分离纯化苏氨酸。通过环氧型树脂分离苏氨酸和谷氨酸的分离度达到2.7,但苏氨酸的色谱峰拖尾较为严重。通过分析柱分离苏氨酸和谷氨酸的色谱工艺条件研究,可知温度对分离影响不大,但流速对苏氨酸和谷氨酸的分离影响较大,当流速由1.0 mL/min增加到3.0mL/min,分离度由2.7增至3.5,苏氨酸的色谱峰峰宽得到改善。同时研究了葡萄糖、氯化铵和氯化钠在色谱柱上的保留情况,得知苏氨酸与这些杂质分离,达到纯化目的。
|
|
|
|
1 |
詹永;陆天健;谭红军;宋凡;祝卢艺;;芦荟凝胶汁提取及脱色工艺的研究[J];重庆中草药研究;2003年01期 |
2 |
朱文鑫,相海,金素英;对油脂连续脱色工艺的改进[J];中国油脂;2004年11期 |
3 |
吴昊,于荣华,何若平,李干禄,张赣道;L-苯丙氨酸脱色工艺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年03期 |
4 |
吴赞敏,魏乃福,翁亮,戴晓红;印染废水脱色菌的培育及脱色工艺[J];印染;2005年10期 |
5 |
徐汶,王为国,张俊峰,吴元欣,王存文;树脂吸附法豆腐柴叶果胶提取液脱色的研究 (II)动态法脱色的适宜条件[J];离子交换与吸附;2005年05期 |
6 |
鹿保鑫,安宇,马龙;青豆油脱色技术的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5年11期 |
7 |
姚文华;尹卓容;;大枣多糖脱色的工业化试验[J];食品工业;2006年05期 |
8 |
甘伯中;孙洁;刘昕;白小琦;龚明霞;;枸杞汁的澄清与脱色方法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年01期 |
9 |
周利亘;陈新峰;王君虹;王春辉;陈坚;袁亚;谢磊;;乳源酪蛋白肽脱色工艺条件的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7年02期 |
10 |
杨凤玲;张子兴;刘海龙;程芳琴;;颗粒活性炭用于盐湖卤水净化脱色的研究[J];无机盐工业;2008年01期 |
11 |
聂艳玲;张彧;姜丹;阚苗;蒋超;;脱色剂对月见草油品质的影响[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
12 |
和殿峰;李跟区;陈爱娜;;正交试验优选鱼腥草多糖活性炭脱色工艺[J];中国药房;2009年06期 |
13 |
孟江;周毅生;廖华卫;;鱼腥草多糖活性炭脱色工艺研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9年02期 |
14 |
张彧;聂艳玲;李燕杰;陈月坤;林莉莉;;月见草油脱色工艺的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9年06期 |
15 |
张百刚;姚鑫;;黄花菜多糖的提取工艺及脱色工艺的研究[J];粮油加工;2009年09期 |
16 |
曹鹏伟;戴军;彭奇均;;树脂对灵芝多糖色素吸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年10期 |
17 |
李菊霞;申奕;;玉米油脱色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技;2010年04期 |
18 |
邓富;张财云;宁亚功;杨璐璐;唐斌;彭仲杰;叶建红;;中药愈伤便捷湿巾的脱色工艺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0年04期 |
19 |
冯宁;白亚磊;秦永锋;徐庆阳;谢希贤;陈宁;;L-缬氨酸发酵液脱色工艺的研究[J];发酵科技通讯;2010年03期 |
20 |
肇立春;;国内外高酸值稻米油脱色技术的现状研究[J];粮油加工;2010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