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重组E.coli产胆固醇氧化酶水平的研究
【摘要】:
胆固醇氧化酶(EC1.1.3.6 COD)在食品加工、医疗检测、生物抗虫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主要研究产COD重组E.coli的发酵优化,目的提高产酶水平。
在摇瓶中优化了重组E.coli JM109的发酵培养基、诱导条件以及环境条件。结果表明,起始甘油浓度10mL/L;起始胰蛋白胨和酵母粉浓度分别为10g/L和5g/L;并在早期添加0.3mmol/L的IPTG诱导6h;以摇床转速180r/min、装液量15%、起始pH7.5、培养温度37℃以及5%的接种量为培养条件;使得摇瓶中产酶水平达到1686.57U/L。为优化前700U/L的2.4倍。
研究不同的底物流加方式,实现重组E.coli的高密度培养。研究发现恒pH-stat法虽然可以获得较高的菌体干重42.68g/L(DCW),但是其发酵周期长(36h),不利于生产强度的提高;分段指数流加策略,实现了短时间内菌体的高密度培养,DCW在第14h达到40.13g/L。对高密度培养中诱导时机的优化中发现,均在发酵中期诱导效果佳,使得菌体产酶水平达到6436.56U/L,生产强度达到459.75U/(L?h),实现了重组E.coli产COD的高效表达和高效生产的统一。为优化前700U/L的9.2倍。
研究以廉价无毒的乳糖代替昂贵有毒的IPTG,诱导重组E.coli表达COD的实验中发现,乳糖一方面可以作为碳源供菌体生长,另一方面又可以诱导外源基因的表达。研究中还发现在添加乳糖诱导时,菌体对乳糖有个大约10h适应期。以复合流加碳源基质(甘油和乳糖),诱导重组E.coli表达COD的研究中发现该方法并没有消除菌体对乳糖的适应期,但是采用恒pH-stat法的流加策略,克服了因适应期的长期饥饿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得产酶水平达到6005.66U/L,为IPTG诱导的93.3%,生产强度为200.19U(L·h),为IPTG诱导的47.4%。
|
|
|
|
1 |
李闯;孙艳;张玲;杨海麟;王武;;乳糖诱导重组大肠杆菌表达胆固醇氧化酶的研究[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1年03期 |
2 |
董勇前;宣俊文;冯宜扬;丁浩;范锋锋;胡海涛;赵志强;;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与表达[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1年01期 |
3 |
吴军,于公义;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96年03期 |
4 |
姚钰舜;储炬;杭海峰;庄英萍;张嗣良;;培养条件对重组毕赤酵母高密度表达猪胰岛素前体的影响[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5 |
李妍;高鹏飞;赵文静;麻士卫;周琦;潘向辉;张和平;;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高密度发酵中试工艺及动力学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年05期 |
6 |
高红伟;贾延军;鲍国强;季守平;檀英霞;李素波;章扬培;宫锋;;表达重组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的酵母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11期 |
7 |
余雪冰,黄鹭强,郑毅,施巧琴,吴松刚;毕赤氏酵母植酸酶工程菌高密度培养条件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0年03期 |
8 |
刘建成;陈杰;苏建宇;;重组大肠杆菌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发酵条件研究[J];中国食品工业;2009年04期 |
9 |
许哲军;郭美锦;储炬;庄英萍;张嗣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重组毕赤酵母表达期菌体浓度模型[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06年01期 |
10 |
李敏;涂桂云;黄智华;黄曦;;RGD蛛丝蛋白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条件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年06期 |
11 |
杨如燕,李民,陈常庆;重组大肠杆菌YK537/pSB┐TK高密度培养过程中有机酸的RP┐HPLC快速分析[J];工业微生物;1998年03期 |
12 |
尹淑琴;范艳;常泓;;基因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
13 |
华承伟;谢凤珍;王建华;史贤明;;毕赤嗜甲醇酵母工程菌高密度培养表达黑曲霉菊粉内切酶的研究[J];生物技术通讯;2007年01期 |
14 |
谷长维;李太元;常巧呈;周末;赵义龙;;犬源乳酸菌高密度培养条件的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年03期 |
15 |
钟根深;石炳兴;吴祖泽;;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年S1期 |
16 |
陆利霞;于修鑑;熊强;熊晓辉;;乳酸杆菌半连续式高密度培养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5年12期 |
17 |
唐志红;葛保胜;林凡;任育红;秦松;;乳糖诱导重组别藻蓝蛋白(rAPC)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的表达[J];海洋与湖沼;2006年06期 |
18 |
张毅,屈贤铭,杨胜利;重组GM-CSF/IL-3融合蛋白表达菌发酵研究[J];工业微生物;2000年02期 |
19 |
郭美锦,吴康华,杭海峰,储炬,庄英萍,张嗣良;基因工程菌Pichia pastoris高密度培养条件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1年03期 |
20 |
文磊;施泓;徐虹;章军;;转基因螺旋藻的光生物反应器培养及鉴定[J];福建农业学报;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