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重金属和草甘膦复合污染生态毒理研究

周垂帆  
【摘要】:摘要:过去大多数复合污染的研究集中在重金属元素之间,而由于重金属与有机物的性质差异显著,对于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之间的复合污染研究相对较少,但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形式却非常普遍地存在在环境中。除草剂草甘膦,在农业土壤上大量使用,可能对土壤生物造成危害,而环境中草甘膦存在的地方往往重金属含量也很高,如含铜杀菌剂,含镉磷肥,含铜镉的污水灌溉等与除草剂草甘膦在果园、农田等土壤中使用,为两者的共存及复合污染提供了可能,他们的共存可会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和毒性。因为草甘膦中含有羧基、氨基、磷酸基等配位基团对重金属阳离子和有机阳离子有很强的络合能力,能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毒性以及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积累。本文以除草剂草甘膦(GPS)和重金属铜(Cu)、镉(Cd)为典型的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物,对草甘膦与Cu、Cd复合污染生态毒理学生物标记物的筛选和定量表征进行了重点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物的研究与诊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和监测中,发光细菌法是一种具有快速、灵敏和廉价等优点的直接生物测试方法。有毒物质会影响发光菌的呼吸作用、电子传输系统、ATP产生、蛋白质或脂类合成,从而改变发光强度。以明亮发光杆菌T3小种(Photobacteriumphosphorem T3)为例,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Cu、Cd、草甘膦(原药)对发光菌单一,及草甘膦与Cu、Cd的复合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Cu、Cd对发光菌都有很强的毒性,而没有调节pH的草甘膦具有很强的酸性,能够降低溶液pH,对发光菌有很强的毒性。而调节pH后的草甘膦对发光菌无明显毒性,并且能够显著降低重金属Cu、Cd对发光菌的抑制,特别是与Cu复合,随着GPS/Cu摩尔比值的增大而毒性降低,甚至对发光菌无明显抑制。因此本研究认为,在草甘膦和重金属共存的环境中,草甘膦能够降低重金属对发光菌的毒性。 (2)采用模拟土壤溶液的方法,研究了Cu、草甘膦(原药)对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etida)单一,及草甘膦与Cu的复合的48h急性毒性效应。对蚯蚓的死亡、Cu的吸收,和一些生物标记物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含量(GSH)、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进行了测定。蚯蚓的死亡率和体内Cu含量随着溶液中Cu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Cu产生毒性的原因主要是自由态的Cu~(2+),然而本研究没有发现草甘膦对蚯蚓产生显著毒性,有意思的是由于草甘膦的存在,溶液中自由态的Cu~(2+)几乎全部与草甘膦发生络合,显著的降低Cu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即Cu浓度一定,草甘膦存在的情况下,蚯蚓的死亡率显著降低,体内甚至不再富集Cu。除此之外,蚯蚓的SOD酶活性、GSH含量、AchE酶活性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草甘膦能够降低重金属Cu对蚯蚓的急性毒性。 (3)采用OECD人工土壤培养方法,研究了Cu和草甘膦以及两者复合对蚯蚓的亚急性毒性效应,将蚯蚓暴露在人工土壤中28d,测定了蚯蚓的体重损失率、产茧量、Cu的吸收动力学、Cu富集量以及一些生物标记物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丙二醛(MDA)。实验结果表明暴露在Cu处理的土壤中,随着Cu浓度的增加,蚯蚓的体重损失增加以及体内金属含量显著增加,随着时间的增加蚯蚓对Cu的吸收达到平衡,不同的是草甘膦对蚯蚓毒性很低,甚至无明显毒害。有趣的是他们复合之后对蚯蚓的毒性显著降低,即Cu一定时,草甘膦的存在蚯蚓体重损失显著降低、产茧量增加、对Cu的富集减少。除此之外Cu所引起的蚯蚓SOD、CAT、MDA的异常都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实验结果表明暴露28天后Cu对蚯蚓产生了很强的毒性,而草甘膦毒性较弱,两者复合后毒性降低表现为颉颃作用。 (4)采用模拟土壤溶液的方法,研究草甘膦存在,Cd对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etida)的48h急性毒性效应。对蚯蚓的死亡、Cd的吸收和生物标记物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进行了测定。蚯蚓的死亡率和体内Cd含量随着溶液中Cd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有意思的是草甘膦的存在能够显著的降低Cd对蚯蚓的急性毒性,即Cd浓度一定,草甘膦存在的情况下,随着GPS/Cd摩尔比值的增加蚯蚓的死亡率降低,体内富集Cd量降低。对Cd的亚细胞测定发现Cd主要分布在E(细胞残渣)、H(热稳定组分)、G(热变性组分),而D(细胞器)和F(微粒体含量)很少。草甘膦的添加在各个组分中都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特别是E(细胞残渣)。暴露在Cd处理中引起了蚯蚓的抗氧化酶应激,但草甘膦的存在蚯蚓的SOD酶活性、CAT酶、GSH-Px酶活性显著降低但与对照相比仍然差异显著。实验结果表明草甘膦能够降低重金属Cd对蚯蚓的急性毒性。 (5)采用OECD人工土壤培养方法,研究草甘膦存在,Cd对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 fetida)的亚急性毒性效应,将蚯蚓暴露在人工土壤中28d,测定了蚯蚓的体重损失率、产茧量、Cd的吸收动力学、Cd富集量、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Cd处理的土壤中,整个实验过程随着时间的增加蚯蚓对Cd的吸收一直增加未达到平衡,28d后,随着Cd浓度的增加,蚯蚓的体重损失增加、产茧量显著降低、以及体内金属含量显著增加,且引起了蚯蚓的脂质过氧化。当Cd一定,草甘膦的存在蚯蚓体重损失显著降低、产茧量增加、对Cd的富集减少。除此之外Cd所引起的蚯蚓脂质过氧化都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实验结果表明暴露28天后Cd对蚯蚓产生了很强的亚急性毒性,而与草甘膦复合后毒性降低表现为颉颃作用。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力群;林鹏;李有志;;Pb、Cd复合污染对龙须草光合作用的影响[J];湖南林业科技;2008年06期
2 翁高艺;孙小峰;吴龙华;骆永明;;铜锌铅复合污染土壤上香薷植物的生长和重金属吸收动态[J];土壤;2006年05期
3 李凡;张义贤;;单一及复合污染下铅铜在玉米幼苗体内积累与迁移的动态变化[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4 高卫强;丁振华;谢陈笑;候学良;谢忠;;某大型金-铜矿对环境的重金属污染及生态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5 陈祥华;;闽江口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9期
6 陈守莉;王平祖;秦明周;孙波;陈云增;钱新强;陈德超;;太湖流域典型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分布特征[J];江苏农业学报;2007年02期
7 李艳君;王建英;郑春丽;税刘杨;易明;蔡禄;;包钢尾矿坝及周边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特征[J];金属矿山;2011年05期
8 黄永东;黄永川;于官平;洪云菊;邹毓;;蔬菜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积累研究进展[J];长江蔬菜;2011年10期
9 敬久旺;赵玉红;张涪平;李成芳;曹凑贵;刘宗磊;;藏中矿区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10 邢丹;刘鸿雁;;铅锌矿区重金属的迁移特征及生态恢复研究现状[J];环保科技;2009年02期
11 郑娜;王起超;郑冬梅;;基于THQ的锌冶炼厂周围人群食用蔬菜的健康风险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12 毛亮;靳治国;高扬;周培;支月娥;施婉君;陈晓燕;;微生物对龙葵的生理活性和吸收重金属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13 王米道;程凤侠;司友斌;;铜与草甘膦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发芽与根伸长的抑制作用[J];生态毒理学报;2009年04期
14 梁桂莲;钱建平;张力;;我国铅锌矿污染特点及修复技术[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1年04期
15 程凤侠;司友斌;刘小红;;铜与草甘膦单一污染和复合污染对水稻土酶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16 杨天周;;EDTA对污染土壤中金属解吸的影响[J];污染防治技术;2008年03期
17 郑有飞;李璐;梁骏;;模拟酸雨条件下Pb~(2+)和Cr~(6+)对蕹菜光合作用及品质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年09期
18 孙宏飞;李永华;姬艳芳;杨林生;王五一;;湘西汞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意义[J];环境科学;2009年04期
19 刘廷凤;刘振宇;孙成;;Cu~(2+)与草甘膦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急性毒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年06期
20 任祖淦,林炎金,邱孝煊,王锐群,蔡元呈,李贞合,王琳;福州蔬菜硝酸盐和重金属含量的卫生评价[J];福建农业科技;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军;;法国北部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研究[A];第四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顾尚义;王展;;铅锌冶炼废渣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试验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王文雄;;牡蛎的重金属超富集:亚细胞分布与解毒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余晓丹;颜崇淮;曹露露;田英;余晓刚;赵丽;刘军霞;周昕;沈晓明;;上海市胎儿期重金属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5 蔡友琼;李庆;于慧娟;沈晓盛;毕士川;顾润润;;同一海区不同贝类中重金属含量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5年
6 蔡榕硕;白娅舒;;兴化湾海域重金属Cu、Pb、Zn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浅析[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卢渊;吴江来;李颖;郭金家;程凯;杨江波;郑荣儿;;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土壤泥浆重金属检测分析[A];第二届重金属污染监测风险评价及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冉;罗健;刘士哲;;不同栽培方式下生物有机肥对小白菜重金属含量影响的研究[A];2008中国设施园艺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卢新卫;李晓雪;李俊丽;;西宝高速咸阳段两侧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10 郑伟林;罗泽娇;张沙莎;卢星辰;孙强;;山西省小店污灌区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及形态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垂帆;重金属和草甘膦复合污染生态毒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曹梦华;基于零价铁的复合污染土壤化学修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林青;土壤中重金属运移的数值模拟及不确定性分析[D];青岛大学;2011年
4 顾继光;不同作物品种对重金属的积累特性及农产品品质安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3年
5 安玲瑶;作物间作对重金属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郭观林;东北黑土重金属污染发生机理及健康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2006年
7 宋立杰;生活垃圾焚烧炉渣特性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高茜;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有机物的复合污染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9 周鸣;生物淋滤技术去除矿区土壤中的铜、锌、铅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宛立;锦州湾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对菲律宾蛤仔的遗传损伤[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尧;磷基材料钝化修复重金属Pb、Cu、Zn复合污染土壤[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钟倩云;碳酸钙对水稻吸收重金属和砷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3 蒋汉明;川芎GAP基地复合污染土壤中砷的植物修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4 丁园;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对牧草生长的影响及调控[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5 吴锦标;红薯在土壤重金属Pb、Cd单一和复合污染下的耐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冯雪;陕西茶园土壤重金属铜、镉、铅对茶树生长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璇;重金属对《中国药典》收载6种中药材品质的影响及其限量标准的制定[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赵云霞;豫西地区环境及食物链中重金属含量的背景值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2年
9 崔妍;芦苇对湿地中重金属吸收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10 朱英;东平湖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存在形态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英;重金属正在污染食品[N];苏州日报;2005年
2 阴剑锋;重金属之祸[N];中华合作时报;2007年
3 东北农业大学 杨国伟 张冬杰;关注重金属污染源头及对饲料安全的威胁[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文静 实习记者 彭海星;烟草重金属超标“坐实”:外企机会还是戒烟机会[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陈健萍;小心铅汞镉超标成为出口“绊脚石”[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6 刘绍艳;宁波农产品输出日本面临新考验[N];宁波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唐夏;香烟重金属含量偏高问题引关注[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杜薇;重金属风波再揭控烟疮疤[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陈云根;排污控制将出硬招实招[N];湘声报;2006年
10 田家鹏;省政协委员为紫菜“叫屈”[N];厦门日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