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薄壳山核桃容器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

朱海军  
【摘要】: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Wangenh.)K.Koch],为胡桃科山核桃属植物,是世界著名干果、高档木本油料、优质硬阔木材树种,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身,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当前造林及建园以裸根苗定植为主,成活率低、缓苗慢影响早期效益,严重制约了其种植潜力的彰显;本文对其种子休眠特性、最适容器、基质及控根技术、苗木生长规律、底部渗灌水分管理以及控释肥应用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建立了薄壳山核桃容器苗培育技术体系。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了种壳机械阻碍、内源抑制物质、生理后熟可能导致种子休眠的因素,以及浸种时间、GA3浸种、催芽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完全剥除、去除胚根端种壳后,种子达到最大萌发率时间由20 d缩短到12 d左右,说明种壳对胚根的伸长具有明显的机械阻碍。种壳夹裂种子第3 d即达到最终吸水率的85%,而完整种子第8 d仅达最大吸水率的84%,说明种壳存在一定的透水障碍。种壳夹裂种子呼吸速率显著高于完整种子;30°C下种子呼吸速率显著高于20°C下的呼吸速率,说明薄壳山核桃种壳存在透气障碍,较高温度下可得到改善。种壳由木质化石细胞层组成,表面存在一定数量的孔洞,是种子与外界进行空气和水分交换的通道,不同品种种子间孔径、分枝和数量的差异,造成了种子透水透气性的不同。薄壳山核桃种壳中含有化感物质,显著抑制杂交狼尾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对自身的萌发也有抑制作用,但需要积累到一定浓度才能表现出来。在0~9 d、50~200 mg/L、20~37°C范围内,延长浸水时间、增加GA3浓度、提高催芽温度,薄壳山核桃种子发芽势提高,但对最终发芽率无明显影响。薄壳山核桃种子不存在胚休眠或生理后熟,不管是采收的新鲜种子,还是干藏后相对含水量较低的种子,或者经过低温层积处理的种子,只要果实成熟,37°C恒温催芽8 d种子发芽率可达90%。2.研究了8种容器种类和规格组合下薄壳山核桃容器苗生长的情况,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生长参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单一指标不能反映苗木的生长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认为,生产中可以薄的美植袋作为育苗容器。研究了容器规格、基质配方、切根比例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3个影响因子具有交互效应,以15 cm×25 cm或10 cm×30 cm(成本更低)容器、体积比3:1的泥炭和珍珠岩基质、胚根长至6 cm时切去1/2的组合,对容器苗生长最好。3.研究了薄壳山核桃1年生容器苗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苗高生长和地径生长均呈双S形曲线,一年有两次生长高峰,生长具有交替性,高生长集中在生长前期、生长后期以地径生长为主。根系生长也有两次生长高峰,生长初期以主根伸长为主,生长后期以主根增粗、侧根发育为主,且主根伸长总是出现在苗高生长高峰之前。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具有密切联系,且具有交替性。研究了叶面喷施、茎干涂抹KT和GA3对薄壳山核桃容器苗增粗效应,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均促进了苗木的粗生长,以叶面喷施200 mg/L GA3和50 mg/LKT促进容器苗地径生长和叶面积增大效果最佳;茎干涂抹促长结果显著低于叶面喷施,且随浓度增加侧芽出现伸长和畸形现象。4.研究了薄壳山核桃容器苗的耐水性,结果表明,淹水30 d,薄壳山核桃幼苗叶片开始变黄,出现少量褐色斑点,叶绿体进一步肿胀变圆,嗜锇颗粒数量增加,片层结构开始松散,但无质壁分离现象;而干旱30 d,叶绿体结构完全破坏,大部分细胞器已经破坏溶解,质壁完全分离。研究了底部渗灌技术的应用及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底部渗灌比上方喷灌节水6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93%;苗木的营养生长、光合指标以及养分积累显著提高,苗高、地径分别提高11.7%和41.5%;根系中N增加53.8%、K增加100%,茎干中N增加35.3%、P增加48.3%,叶片中N、P、K分别增加48.7%、117.2%、28.7%。底部渗灌下苗木仍能保持较高水平的根系活力;随苗木的生长进程,根系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和CAT(过氧化氢酶)保护酶活性均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说明苗木通过提高根系中保护酶的活性消除伤害,不断适应根系环境。5.对控释肥处理后薄壳山核桃容器苗生长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利用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6 g/L的APEX19-6-12处理的中苗木综合评价值最高。控释肥处理显著促进了苗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的积累和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提高;随着施肥浓度增加营养物质积累增加,但高浓度(10 g/L)的APEX19-6-12处理显著抑制了营养物质的积累、降低了叶绿素相对含量,其中6 g/L的APEX19-6-12处理下苗木营养物质积累和叶绿素相对含量最高。控释肥处理后矿质元素含量和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不同,N(氮)、Ca(钙)含量均与肥料配方和施肥浓度相关,相同浓度下APEX19-6-12处理的苗木营养元素含量高于APEX 14-14-14处理;K(钾)含量仅受控释肥配方影响;Mg(镁)含量则既不受配方影响也不受施用浓度的影响。除了K外,其它三种元素在植株各器官中的分配均不受控释肥配方的影响。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苏世荣;;果树容器大苗生产现状、特点及繁育技术[J];山西果树;2010年06期
2 苏世荣;;果树定植现状及容器大苗生产栽植技术[J];果农之友;2010年10期
3 ;容器苗是林业上一项重要的新发展吗?[J];林业机械;1979年01期
4 ;瑞典、芬兰、美国迅速发展容器化育苗[J];辽宁林业科技;1979年01期
5 连友钦,蒋淑芝;落叶松容器苗“早期休眠”与光效应[J];林业科技;1982年01期
6 莫优;容器苗大旱年头创奇功[J];广西林业;1994年06期
7 冯学赞;毛白杨组培容器苗培养适宜容器的选择[J];林业科技通讯;1995年08期
8 孟宪聪;;容器苗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吉林农业;2013年08期
9 许传森;轻质网袋容器全光雾插育苗技术与设备[J];林业科技通讯;2001年08期
10 鲁敏,姜凤岐,宋轩;容器苗质量评定指标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6期
11 王作文;王雪芬;崔岩;;容器苗装料播种生产线的操作要领[J];河北林业;2003年06期
12 刘艳丽;容器苗装制技术要点[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13 李立华;赵垦田;邵贵顺;;容器及基质对露地容器苗质量的影响[J];林业勘查设计;2006年01期
14 陈慧玲;李爱华;邓华平;杜拾平;;不同肥料对樟控根容器苗生长的影响[J];湖北林业科技;2007年05期
15 王长辉;苏世荣;;干旱地区果树容器苗培育栽植技术[J];河北果树;2009年01期
16 李玲莉;郭素娟;李吉跃;;2年生柔枝松容器苗的年生长规律和苗木质量评价[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7 林国祚;彭彦;谢耀坚;;国内外容器苗控根技术研究[J];桉树科技;2012年02期
18 张云辉;;浅谈容器苗在大庆地区推广的可行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28期
19 时生贝;;园林绿化容器苗培育技术[J];现代园艺;2012年20期
20 王东;;浅谈银川地区园林绿化中容器苗的生产应用[J];宁夏农林科技;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娄利华;罗韧;陈桂芳;;重庆地区林木容器苗工厂化育苗技术初探[A];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刘德文;;容器苗栽植(整地)专用工具制作与实用技术[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3 宋其岩;杜国坚;陈友吾;戴慈荣;;杨梅控根容器苗的光合及生理特性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9 木本粮油产业化论文集[C];2009年
4 朱艳霞;郭玉海;;容器规格和基质对柽柳苗生长的影响[A];第六届肉苁蓉暨沙生药用植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耀辉;李葵;李江;袁春;毛春辉;;油茶轻基质网袋容器苗施肥效应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1森林培育技术创新与特色资源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6 莫竹承;;红海榄种群恢复技术研究[A];第四届中国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毛海颖;马履一;;气候因素对栓皮栎容器苗耗水规律影响程度的分析[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8 张兆欣;李志清;申艳普;谢守江;赵俊芳;魏瑞芳;张存义;邓宝红;黄钦才;李国韵;田国忠;;在泡桐丛枝病流行区不同品系脱毒泡桐容器苗的苗圃育苗和造林对比试验[A];第三届中国森林保护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海军;薄壳山核桃容器苗培育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斌龙;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及生理过程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2 程中倩;容器长度与氮肥对栓皮栎和油松苗木质量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孙晓梅;芍药容器苗生产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4 项广瑞;塞罕坝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容器苗培育基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5 陈闯;底部渗灌对栓皮栎容器苗苗木质量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6 李晓斐;不同容器体积及类型对牡丹生长发育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7 李荣华;枳优株筛选及柑橘育苗基质和容器的改良[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8 林艳;桉树组培容器苗稳态营养调控技术及其机理[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陈炜青;树苜蓿引种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10 苏晶;牡丹容器苗的根控技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 江胜德;苗圃容器介绍[N];中国花卉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韩旭;容器化育苗 粤浙鲁存差异[N];中国花卉报;2007年
3 陶泽文;发展容器苗亦需防风险[N];中国花卉报;2007年
4 韩旭;容器苗不只是苗子加盆子[N];中国花卉报;2007年
5 韩旭;容器苗需求:总量增 问题多[N];中国花卉报;2007年
6 羽良;容器苗销售模式正在改变[N];中国花卉报;2008年
7 浙江虹越花卉有限公司 蔡向阳谭春丽;苗木容器的选择和使用[N];中国花卉报;2008年
8 记者 韩旭;容器苗专业市场雏形现萧山[N];中国花卉报;2008年
9 骆会欣;发展容器苗不能只盯新优品种[N];中国花卉报;2008年
10 黄慧   ;容器苗批量生产为时不远[N];中国花卉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