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氧化亚氮释放通量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以南京市溧水区林场实施不同间伐强度9年后的29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探讨了不同间伐强度(对照CK:0%;弱度LIT约:25%;中度MIT约:45%;强度HIT约:65%)下的土壤氧化亚氮(N_2O)释放通量及活性氮库和反硝化酶活性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研究表明:(1)马尾松人工林土壤N_2O的释放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在生长季中期(7、8月份)出现排放峰值,释放通量达到377.231 ug·m-2·h-1,生长季末期(9、10月份)生长季初期(4、5、6月份)非生长季(11、12、1月份),释放通量依次为150.498 ug·m-2·h-1、51.803 ug·m-2·h-1、12.170 ug·m-2·h-1。间伐对土壤N_2O的释放通量有一定的影响。与对照样地相比,弱度间伐和中度间伐分别降低了N_2O释放量的51.49%和40.41%;强度间伐则增加了N_2O的释放通量,是对照地的2倍左右。N_2O年平均释放通量对间伐强度的响应表现为:强度间伐(255.042 ug·m-2·h-1)对照样地(124.223 ug·m-2·h-1)中度间伐(74.208 ug·m-2·h-1)弱度间伐(60.135 ug·m-2·h-1);年释放总量对间伐强度的响应表现为:强度间伐(18.878 kg·hm-2)对照样地(9.351kg·hm-2)中度间伐(5.572 kg·hm-2)弱度间伐(4.536 kg·hm-2)。(2)间伐对土壤的活性氮组分影响有一定的季节性差异,年平均水平上,与对照样地相比,强度间伐会显著(P0.05)降低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DON)含量;各种间伐强度均显著(P0.05)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的含量,中度间伐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提高70%以上;弱度和强度间伐显著(P0.05)增加土壤的铵态氮含量,中度间伐土壤的铵态氮含量显著(P0.05)降低;各种间伐强度均显著(P0.05)降低土壤的硝态氮含量。土壤反硝化酶对间伐强度的响应因季节而异。春季,三种间伐强度均显著(P0.05)降低了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NR)和亚硝酸还原酶(Nitrite reductase,NiR)的活性,显著(P0.05)提高了羟胺还原酶(Hydroxylamine reductase,HyR)的活性;夏季和秋季,间伐显著(P0.05)提高了NR和NiR的活性,降低了HyR的活性,中度间伐的NR和NIR活性最高;冬季,间伐对反硝化酶的影响无明显规律。(3)土壤N_2O的释放通量与0-5cm土壤温度(T5)、0-10cm土壤含水率(Swc10)及有效氮(NH4+-N和NO3--N)含量显著相关(P0.05),与T5、Swc10、NH4+-N正相关,与NO3--N负相关。反硝化酶对N_2O的生成过程有一定的指示作用,N_2O在生长季的中期和末期主要以硝化作用生成释放为主。强度间伐在生长季的三个时期均提高了硝化作用强度,因而提高了N_2O的释放通量;弱度和中度间伐在初期降低了反硝化作用强度,中期和末期,降低了硝化作用强度,从而降低了土壤N_2O的释放通量;非生长季温度为N_2O释放的限制因子,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大而降低。综上所述,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作为N_2O的排放源,弱度和中度间伐能有效降低土壤N_2O的释放通量。为减少N_2O的排放,对29年生的马尾松人工林实施25%的间伐强度较为适宜。在以后的森林经营过程中,实施适当的间伐强度尤为重要。
|
|
|
|
1 |
张丽云;邓湘雯;雷相东;赵仲辉;项文化;闫文德;;不同生长阶段马尾松生产力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杂志;2013年05期 |
2 |
张明;;岩性和土壤对黔中地区马尾松生长的影响[J];贵州农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
3 |
张旭东,薛明华,许军;安徽马尾松人工林营养元素分配格局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3年01期 |
4 |
莫江明,郁梦德,孔国辉;鼎湖山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动态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7年04期 |
5 |
黄莉;吴福忠;杨万勤;宋会兴;陈良华;谭波;苟小林;李志萍;;炼山及遮阳网覆盖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年02期 |
6 |
王燕,戈峰,李镇宇;马尾松诱导化学物质变化的时空动态[J];生态学报;2001年08期 |
7 |
杨会侠;汪思龙;范冰;张伟东;韦翠娥;;马尾松人工林发育过程中的养分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8期 |
8 |
杨青;张一;周志春;马雪红;刘伟宏;丰忠平;;异质低磷胁迫下马尾松家系根构型和磷效率的遗传变异[J];植物生态学报;2011年12期 |
9 |
杜虎;宋同清;曾馥平;温远光;彭晚霞;;桂东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02期 |
10 |
黄承标,梁宏温;桂东南地区马尾松工程幼林郁闭过程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年06期 |
11 |
崔宁洁;陈小红;刘洋;张健;杨万勤;;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和草本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4年15期 |
12 |
何佩云;丁贵杰;;糙叶树浸提液对马尾松幼苗生理活性的化感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13 |
王瑞丽;程瑞梅;肖文发;封晓辉;刘泽彬;葛晓改;王晓荣;张炜银;;三峡库区马尾松人工林细根生产和周转[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9期 |
14 |
洪伟,吴承祯;闽北马尾松人工林密度控制模型研究[J];生物数学学报;1997年02期 |
15 |
黄承标,梁宏温;桂东南马尾松工程幼林生长量及其生物量节律研究[J];广西科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16 |
施蓉;周运超;黄传玮;陈鸿;周玮;;施肥对中龄马尾松根际环境的影响[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7 |
陶靖轩
,张治诗
,戴书贤;信阳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立地指数表的改进[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0期 |
18 |
宛志沪,许军,刘先银,朱锡春;安徽省马尾松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989年02期 |
19 |
傅子健;不同育苗措施对马尾松容器苗育苗效果的影响[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20 |
张捷;刘洋;张健;欧江;崔宁洁;;马尾松人工林林冠层 降雨再分配及其氮磷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