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无性系生长过程遗传变异及选择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美洲黑杨×欧美杨34 初选无性系对比试验林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等3个生长性状连续11 年的调查数据,在遗传变异分析的基础上对各无性系生长过程变异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对无性系选择进行了探讨。
1、树高、胸径和材积等11 年数据的遗传变异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在造林3到5 年后广义遗传力逐渐趋向稳定;3 个生长性状间有很强的正遗传相关,各性状不同林龄间存在中等强度以上早晚相关。树高、胸径和材积等性状在速生期内生长量分别占11 年总生长量的59%,59%,61%,速生期过后各性状生长量增加速率明显减慢。
2、生长方程拟合分析表明Logistic 方程能较好反映各无性系生长动态,三个参数k、a、b 具有中等以上遗传力且与实测值分别有中等以上的相关。各无性系生长期参数和生长速率参数遗传变异和因子分析表明各动态参数遗传变异情况变化较大,提取的4 个有效因子可以解释总变异的89.57%;根据因子值进行聚类分析可把各无性系分为7 类,第3 类无性系综合表现较优良。
3、利用综合选择指数对所提取的4 个因子进行选择,求得指数方程: I=0.05753Y_1+0.56421Y_2-0.30833Y_3+1.45638Y_4
根据指数值得到较优的无性系是1011、1101、797、194、187、447、95。综合指数选择的综合育种值选择进展(⊿H)为4.2723,选择估计(rHI)的准确度为0.787,指数遗传力(h2I)为0.412,4 个因子育种值选择进展(⊿a)分别为0.821、1.349、0.980、0.592。改良后以有关材积的生长动态参数获得的进展最大,胸径获得的进展最小。
|
|
|
|
1 |
王克胜,卞学瑜,佟永昌,韩一凡,任建中;杨树无性系生长和材性的遗传变异及多性状选择[J];林业科学;1996年02期 |
2 |
胡新生,王世绩;水分胁迫条件下4个杨树无性系气体交换特征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3 |
胡新生,刘建伟,王世绩;四个杨树无性系在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1997年02期 |
4 |
陈一山;意大利对杨树无性系描述方法[J];山东林业科技;1981年03期 |
5 |
尹伟伦;万雪琴;夏新莉;;杨树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与水分利用效率和生长的关系[J];林业科学;2007年08期 |
6 |
刘建伟,刘雅荣,王世绩;不同杨树无性系光合作用与其抗旱能力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1994年01期 |
7 |
徐锡增,唐罗忠,程淑婉;涝渍胁迫下杨树内源激素及其它生理反应[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8 |
Anselmi N.;Cellerino G. P.;张绮纹;;杨树无性系对花叶病病毒的反应[J];林业实用技术;1984年01期 |
9 |
方升佐,田野,袁发银;扦插密度对杨树无性系苗木生长及质量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0 |
吴林森;吕贤良;吴剑;谢真铭;;不同造林密度对杨树无性系生长的影响[J];江苏林业科技;2009年05期 |
11 |
梁彦;;意、法等国杨树生产、科研水平及发展趋势[J];山西林业科技;1981年01期 |
12 |
张卫东,吕文,付贵生;几种优良杨树无性系特性和再评价[J];防护林科技;2002年03期 |
13 |
方宇,查朝生,周亮,高慧,刘盛全;不同立地条件的杨树制浆前后纤维形态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4 |
于志水;赵芳;林晓峰;梁德军;彭彪;;杨树品种命名中常见问题[J];辽宁林业科技;2005年06期 |
15 |
杨文忠,方升佐;杨树无性系木材纤维长度和宽度的株内变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16 |
房用;慕宗昭;王月海;鲍玉海;孙蕾;;16个杨树无性系蒸腾特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6期 |
17 |
张全锋;支恩波;顾新庆;李新利;王辉;;北京杨在河北坝上地区的生长表现[J];河北林业科技;2010年05期 |
18 |
符毓秦;刘玉媛;阎林;李均安;;杨树无性系的抗旱性试验[J];陕西林业科技;1982年02期 |
19 |
王定胜;王玉芹;黄建庭;刘井荣;颜佩岭;;35杨等杨树无性系育苗不同密度对比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2007年02期 |
20 |
王季文;杨树无性系十四个品种沙地造林试验初报[J];江苏林业科技;198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