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高产杨树能源林无性系苗期选择的初步研究
【摘要】:
杨树(populus)具有速生、丰产、适应性强和易于集约经营等特点,是我国中纬度平原地区人工林的主要树种。本文以I-72杨(Populus euramericana (Dode)Guinier cv.SanMartino)×I-63杨(Populus deltoicds Bartr cv.Harvard)的22个杂交后代和目前推广的I-72、NL-80351(I-69(Populus deltoids Bartr cv.Lux)×I-63 )、南林-95(I-45(Populus euramericana(Dode)Guinier cv.I-45/51)×I-69)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生长、生理、化学成分和热值等分析,通过布雷金评定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杨树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选出生长性状和热值综合表现优异的无性系。主要结论如下:
1.杨树苗期生长性状在无性系间均呈极显著差异。年生长节律符合“S”型曲线,表现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利用Logistic方程对各无性系苗高和地径的年生长进行拟合,将年生长进程划分为3个时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
2.用布雷金评价法选出达到优的6个无性系,按顺序排列分别为:20832827275347261。
3.杨树无性系各器官生物量最大的均为208,总生物量较大的5个无性系分别为208、328、75、347和261。
4.杨树无性系有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在日进程中,各无性系的净光合速率均在9时达到最高值,其中,无性系208的净光合速率为最大,达到了18.4μmol·m-2·s-1。在生长季进程中,各无性系7月的净光合速率均为生长季最高,净光合速率最高的为无性系208,达22.8μmol·m-2·s-1。
5.杨树无性系间木材基本密度及气干材含水率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木材基本密度最大的是无性系328。气干材含水率最小的为无性系208。
6.粗纤维、苯醇抽提物、木质素和灰分含量在各无性系间达极显著差异。粗纤维在茎、根、皮和叶中含量最高的无性系分别为338、75、43和227;苯醇抽提物在茎、根、皮和叶中含量最高的无性系分别为261、275、328和347;木质素在茎、根、皮和叶中含量最高的分别为无性系347、261、75和208;各器官中叶的灰分含量最高,茎的含量最低。茎灰分含量最高的无性系为208。
7.杨树各器官中C含量为50%左右,其中皮中的C含量最高,达到50.14%,茎和叶次之,根中最低。茎、根、皮和叶中C含量最高的无性系分别为316、275、208和347。
8.各器官干重热值在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茎、根、皮和叶干重热值最高的分别为无性系316、216、275和183。
9.经综合评价,无性系208和328在苗期表现优异,可作为主要培育目标。
|
|
|
|
1 |
胡新生,刘建伟,王世绩;四个杨树无性系在不同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1997年02期 |
2 |
查朝生,方宇,刘盛全,汪斌;杨树无性系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径向变异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3 |
陈一山;意大利对杨树无性系描述方法[J];山东林业科技;1981年03期 |
4 |
刘建伟,刘雅荣,王世绩;不同杨树无性系光合作用与其抗旱能力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1994年01期 |
5 |
徐锡增,唐罗忠,程淑婉;涝渍胁迫下杨树内源激素及其它生理反应[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6 |
Anselmi N.;Cellerino G. P.;张绮纹;;杨树无性系对花叶病病毒的反应[J];林业实用技术;1984年01期 |
7 |
方升佐,田野,袁发银;扦插密度对杨树无性系苗木生长及质量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8 |
吴林森;吕贤良;吴剑;谢真铭;;不同造林密度对杨树无性系生长的影响[J];江苏林业科技;2009年05期 |
9 |
梁彦;;意、法等国杨树生产、科研水平及发展趋势[J];山西林业科技;1981年01期 |
10 |
张卫东,吕文,付贵生;几种优良杨树无性系特性和再评价[J];防护林科技;2002年03期 |
11 |
方宇,查朝生,周亮,高慧,刘盛全;不同立地条件的杨树制浆前后纤维形态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12 |
于志水;赵芳;林晓峰;梁德军;彭彪;;杨树品种命名中常见问题[J];辽宁林业科技;2005年06期 |
13 |
杨文忠,方升佐;杨树无性系木材纤维长度和宽度的株内变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14 |
房用;慕宗昭;王月海;鲍玉海;孙蕾;;16个杨树无性系蒸腾特性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6期 |
15 |
张全锋;支恩波;顾新庆;李新利;王辉;;北京杨在河北坝上地区的生长表现[J];河北林业科技;2010年05期 |
16 |
符毓秦;刘玉媛;阎林;李均安;;杨树无性系的抗旱性试验[J];陕西林业科技;1982年02期 |
17 |
王定胜;王玉芹;黄建庭;刘井荣;颜佩岭;;35杨等杨树无性系育苗不同密度对比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2007年02期 |
18 |
王季文;杨树无性系十四个品种沙地造林试验初报[J];江苏林业科技;1985年03期 |
19 |
张绮纹,苏晓华,邵宪文,孙元甫,陈一山;阿万佐杨和西玛杨的引种试验[J];林业实用技术;1987年03期 |
20 |
李延成;杨吉华;房用;王月海;陈安强;;稳态气孔计法和标准浸水法测定杨树蒸腾耗水的比较[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