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细根的空间变化与季节动态
【摘要】: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环境中根系的生理生态过程直接影响着树木与环境之间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分配,对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有决定性的作用。但人们对它的了解较少,特别是对同一地区不同海拔的细根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状况了解更少。本文研究了中亚热带武夷山不同海拔的四种不同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矮林,高山草甸)细根生物量、细根比根长、细根根长度、细根表面积密度、细根体积密度等的时间与空间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的关系,并对细根的各指标与土壤呼吸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1)不同林分0~25cm总细根(活细根+死细根)现存生物量为高山草甸12.08Kg/m~3>针叶林9.74Kg/m~3>矮林4.41Kg/m~3>常绿阔叶林4.01Kg/m~3。高山草甸两土层内活细根和死细根的比根长、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都高于其他三种林分。在两土层内各林分活细根比根长、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都高于死细根比根长、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p<0.01)。
(2)各林分活细根与死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在0~10cm土层内均高于10~25cm土层内。各林分0~10cm土层内活细根生物量占0~25cm土层内活细根生物量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矮林84.8%,草甸83.0%,常绿阔叶林80.8%,针叶林77.8%。各林分0~10cm土层内死细根生物量占0~25cm土层内死细根生物量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草甸69.1%,矮林68.7%,常绿阔叶林64.9%,针叶林60.1%。活细根生物量、总细根生物量(活细根+死细根)在0~10cm与10~25cm土层内都成极显著差异(p<0.01)。
(3)各林分在0~10cm、10~25cm两土层中的活细根、死细根0-2.0mm径级的细根对细根总长度、总表面积、总体积的贡献最大。其中0-1.0mm径级的细根占的比例比1.0-2.0mm径级的细根高。大于2.0 mm径级的细根长度只占细根总长度的很小一部分。
(4)各林分0~10cm土层的活细根生物量都是在秋季最高。常绿阔叶林峰值为3.48 Kg/m~3,针叶林峰值为9.19 Kg/m~3,矮林峰值为4.40 Kg/m~3,草甸峰值为14.86Kg/m~3。本次研究的四种林分细根生物量、比根长、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定的季节动态,有些林分的一些指标呈现出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大部分林分指标没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各林分两土层内的细根各指标表现出不完全相同的季节规律。
(5)各林分土壤呼吸速率与活细根或死细根生物量、比根长、根长密度、表面积密度、体积密度都无显著相关性(p>0.05)。
|
|
|
|
1 |
李培芝,范世华,王力华,许思明;杨树细根及草根的生产力与周转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年06期 |
2 |
范世华,李培芝,王力华,许思明;杨树人工林下根系的氮素循环与动态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3期 |
3 |
杨玉盛,陈光水,何宗明,陈银秀,郭剑芬;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群落细根生产力、分布及养分归还(英文)[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年03期 |
4 |
廖利平,高洪,于小军,韩士杰;人工混交林中杉木、桤木和刺楸细根养分迁移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02期 |
5 |
卫星;王政权;张国珍;;干旱胁迫下水曲柳苗木细根线粒体的形态及活性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10年12期 |
6 |
林益明,林鹏,杨志伟;绿竹林细根周转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
7 |
张小全,吴可红,Dieter Murach;树木细根生产与周转研究方法评述[J];生态学报;2000年05期 |
8 |
林成芳;郭剑芬;陈光水;杨玉盛;;森林细根分解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8年06期 |
9 |
范少辉;肖复明;汪思龙;苏文会;于小军;申正其;;毛竹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周转[J];林业科学;2009年07期 |
10 |
权伟;连洪燕;徐侠;王丰;汪家社;方燕鸿;余水强;阮宏华;;武夷山不同海拔植被土壤细根生物量季节变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
11 |
廖利平,邓仕坚,于小军,韩士杰;不同连栽代数杉木人工林细根生长、分布与营养物质分泌特征[J];生态学报;2001年04期 |
12 |
陈三雄;谢莉;张金池;张晓勉;;浙江安吉主要植被类型根系分布特征研究[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8年04期 |
13 |
李俊英;傅宝春;马迎春;;树木细根生产与周转研究及方法评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
14 |
张立华;叶功富;林益明;卢昌义;侯杰;;木麻黄人工林细根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及能量归还[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5 |
曾凡荣;施家月;阎恩荣;张仁良;王希华;;天童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过程中细根的生物量动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
16 |
于立忠;丁国泉;朱教君;张娜;张小朋;英慧;;施肥对日本落叶松不同根序细根养分浓度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04期 |
17 |
郭灵辉;王道杰;张云红;矫震;陈东;;泥石流源区新银合欢细根质量动态与垂直分布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年06期 |
18 |
史建伟;王孟本;陈建文;曹建庭;;柠条细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动态[J];生态学报;2011年03期 |
19 |
李凌浩,林鹏,邢雪荣;武夷山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8年04期 |
20 |
温达志,魏平,孔国辉,叶万辉;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细根生产力与周转[J];植物生态学报;199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