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城市环境敏感区保护与恢复研究
【摘要】:
区域环境中出现敏感地带是自然条件和长期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敏感区规划是城市规划的基础之一,环境敏感区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保证。
围绕这一目的,本论对河内城市进行研究了以下主要内容:
1.在具体的研究思路上,本文主要以“城市生态环境敏感区和历史文化景观敏感区评价——保护与恢复对策——管理方式”为主要路线,对河内城市环境敏感区保护与恢复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
2.本研究在总结城市环境敏感性概念的基础上,运用频度统计、理论分析、专家咨询法设置、筛选因子。在利用德尔非法((Delphi法)、层次分析法(AHP法)和GIS技术的支持下,最终建立了河内城市域生态敏感度数据库。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将河内城市区域内的敏感度分为五个等级:低敏感度、比较低敏感度、中敏感度、较高敏感度、高敏感度。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等级敏感区域的分布特征提出相应的建设建议。
3.在总结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敏感区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①高度概括并梳理了河内城市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系统归纳与提炼河内城市特色与个性。在一定的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下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并使得在城市保护中得到应当的保护、展示与再利用。
②据此对河内城市重要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历史空间环境以及城市总体特征做出全面客观评析。
③运用价值评价论与文化生态保护论,对河内历史文化景观敏感区:核心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空间环境保护的实证研究,探索有效而切实的城市文化生态保护与恢复途径。
4.城市环境敏感区保护与恢复不单纯是物质形态问题,更是涵盖广泛的社会、经济与行政管理领域的问题。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立法、融资与决策机制,从战略高度贯彻文化生态保护原则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