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拆解区污染土壤中多氯联苯含量分布及植物修复研究
【摘要】: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生物富集性和毒性。电子垃圾拆解是导致土壤和环境PCBs污染的一个重要人为因素。因此,本论文针对长江三角洲某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模拟试验相结合,运用GPS定位采样和气相色谱(GC-ECD)分析测定,研究了该地区土壤PCBs的污染状况、植物(龙葵与鱼腥草)PCBs的积累特征,并探讨了这两种植物对PCB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应,为该地区土壤PCBs污染生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本研究采用的超声萃取、硫酸-硅胶柱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GC-ECD)测定方法检出限低、加标回收率高、重现性好、并且仪器稳定,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
(2)研究表明,拆解地区土壤PCBs以点源污染为主,同系物组成以3~5氯为主。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PCBs含量顺序是:果园水田荒地林灌地菜地。
(3)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杂草龙葵(Solanum nigrum)对PCBs有明显的积累作用,其中包括部分高氯同系物,不同污染源对其PCBs积累有明显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种植龙葵50天后,龙葵各器官PCBs浓度顺序为根茎叶,污染土壤PCBs去除率为20.1%,比对照提高了8%。
(4)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人工种植的外来物种鱼腥草(Herba Houttuyniae)地下茎和地上部分都对PCBs有积累作用,地上部含量高于地下茎,且地下茎PCBs含量与土壤PCBs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而盆栽试验结果发现,种植鱼腥草90天后,鱼腥草体内PCBs浓度地下茎地上部,污染土壤PCBs去除率为22.8%,比对照提高了11%。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X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