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槠种群结构与动态规律的研究
【摘要】:
甜槠(Castanopsis eyrei)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之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安徽宁国板桥自然保护区内的甜槠次生林,利用生态学原理、数量分析方法以及EXCEL、SPSS、MATLAB、MAPINFO等软件及计算机模拟技术对甜槠林群落的结构和特征、物种多样性、种-面积关系、种群发展变化规律、甜槠种群分布格局、优势种种间关联、甜槠种内和种间竞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板桥自然保护区的甜槠群落是以甜槠、褐叶青冈、马尾松及马银花等为优势种群的常绿落叶混交林,目前甜槠种群生长还处于稳定期,其优势种地位在一定时期内不会由其它树种替代。但由于Ⅰ级幼苗的缺失和群落的自然演替,甜槠很可能由稳定型种群转为衰退型,而逐渐被其它优势种代替。
2.甜槠林群落的总体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种-面积关系研究中发现,群落的物种数量随样地面积的变化用幂函数:y=0.3338x~(0.5881)拟合种-面积曲线效果最佳。
3.甜槠种群在各样地的分布大部分为集群分布,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和径级的增大,分布格局由集聚分布变为随机分布。这可能是由于竞争所致。
4.甜槠林群落总体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负联结,所有种对中有50%表现为无联结,正连结种对数量稍多于负联结种对数量,但只有少数种对间存在显著联结性。
5.甜槠在和其它优势种的竞争中,占绝对优势,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竞争强度随着对象木的径级增加而减小,并逐渐趋于稳定不变。甜槠与林分、种内、其它种、其它优势种、褐叶青冈之间的竞争指数与甜槠的径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均可用反函数模型:CI=A+B/S来拟合,且效果很好。
|
|
|
|
1 |
沈兆昌;农田害鼠种群生态特点及控制技术研究简介[J];江苏农业学报;1996年02期 |
2 |
尉秋实,王继和,李昌龙,庄光辉,陈善科;不同生境条件下沙冬青种群分布格局与特征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04期 |
3 |
王君;刘海燕;邹天才;;贵州特有植物小黄花茶的种群生态学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
4 |
高玮;长白山北坡沼泽草甸中两种鸟的种群生态的比较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3年02期 |
5 |
陈晓鸣;信德紫胶虫种群增殖的最佳生态值初探[J];林业实用技术;1987年07期 |
6 |
肖筠;刘旭;李建荣;柳光富;;四川花生蛴螬种类调查及优势种群生物学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6年02期 |
7 |
董为德;;会讯[J];家畜生态学报;1984年01期 |
8 |
董崇智,张觉民;绥芬河大麻哈鱼类种群生态的初步研究[J];海洋科学;1993年03期 |
9 |
王淯;姜海瑞;薛文杰;徐玲;徐宏发;;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研究概况和进展[J];四川动物;2006年01期 |
10 |
周立志,宋榆钧;长春花背蟾蜍春夏季种群生态研究[J];动物学杂志;1997年06期 |
11 |
吕军仪,吴金英,杨大伟,陈志胜,曾华;鲻长尾吸虫种群生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12 |
陆宇燕;李丕鹏;梁刚;李昂;周正彦;王勇;;宁陕齿突蟾蝌蚪的生物学特性[J];动物学报;2007年02期 |
13 |
卢振彬,戴泉水,颜尤明;福建东山岛海域斑■生态的研究[J];生态学报;1996年04期 |
14 |
张志东;韩广轩;毛培利;王光美;薛钦昭;;成年个体密度、距海远近及下层植被对烟台黑松海防林天然更新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9年05期 |
15 |
陈庆铨;甜槠林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
16 |
陈仁华;武夷山甜槠林群落养分循环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
17 |
李凌浩,林鹏,王其兵,贺金生,何建源,刘初钿,金昌善,陈仁华;武夷山甜槠林水文学效应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7年05期 |
18 |
李凌浩;武夷山甜槠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8年03期 |
19 |
李凌浩,林鹏,邢雪荣;武夷山甜槠林细根生物量和生长量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8年04期 |
20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生态研究与示范中心[J];云南科技管理;200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