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天棚阻尼的被动实现及其在车辆悬架中的应用
【摘要】:理想天棚阻尼要求阻尼元件与惯性参考系相连,但在车辆悬架系统中,这一条件无法得到满足,使得理想天棚阻尼不能被动实现,一般采用间接的方法来实现理想天棚阻尼的功能,包括主动、半主动控制方法。而主动、半主动控制悬架在能耗、可靠性、有效性、实时性等方面存在不足,且系统较为复杂,难以在商业上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与应用。惯容器的出现,“惯容-弹簧-阻尼”悬架结构新体系的提出,使理想天棚阻尼的被动实现成为可能。
本文研究基于“惯容-弹簧-阻尼”结构体系的新一代机械隔振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系统匹配与优化、制造及性能测试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惯容-弹簧-阻尼”新型隔振系统在车辆悬架系统中的典型应用技术,发展一种不需要能量输入、不依赖控制系统的“惯容-弹簧-阻尼”悬架,替代理想天棚阻尼主动和半主动实现系统,以减少能耗,降低系统的复杂度,增强系统的有效性与实时性,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推动悬架系统设计理论和应用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首先,基于新机电对应相似关系,阐述了惯容器的概念与原理,系统地研究了惯容器的模型与装置,揭示了惯容器本质特征,为惯容器装置的设计与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发现了“惯容-弹簧-质量”系统的反共振现象,基于网络分析的理论,提出了一种理想天棚阻尼的被动实现方法,解决了理想天棚阻尼要求阻尼元件与惯性参考系相连的技术难题。将理想天棚阻尼的被动实现方法延伸到理想地棚阻尼的被动实现上,用阻抗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被动天棚、地棚及其混合阻尼隔振系统模型,研究了三种系统的传递特性,初步从理论上检验了理想天棚、地棚及其混合阻尼被动实现方法的正确性。
第三,将理想天棚、地棚阻尼的被动实现方法应用于车辆悬架,建立了被动天棚、地棚及其混合阻尼悬架的半车及整车模型,分析了悬架的频响特性及动态性能,进一步从理论上检验了理想天棚、地棚阻尼被动实现方法的正确性、有效性及可行性。
第四,提出了一种惯容器的设计方法,设计并研制了丝杠旋转式滚珠丝杠惯容器,进行了惯容器动力学性能试验,获得了惯容器的频响特性曲线,比较了惯容器的理想与实际性能,研究了摩擦力、惯容系数等参数对惯容器动态性能的影响,为惯容器装置的设计与完善提供了可靠依据。
最后,设计了被动天棚阻尼悬架原理样机,并将其安装于试验车后悬,在四通道轮胎耦合道路模拟机上,对整车进行确定路面输入和随机路面输入台架试验,分析了悬架的频响特性及动态性能,验证理想天棚阻尼被动实现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研究表明,仿真计算和试验基本吻合。理想天棚阻尼被动实现方法是有效的,与前、后均为传统被动悬架的车辆相比,后悬为被动天棚阻尼悬架的车辆,其后车身加速度增益的车身共振峰值下降了37.5%;在按照国标GB5902—86进行的长波形凸块脉冲试验中,后车身垂直加速度、后车轮垂直加速度、质心垂直加速度、车身俯仰加速度峰峰值分别减小了22.5%,15.8%,16.1%,13.5%;在随机路面试验中,后车身垂直加速度、后车轮垂直加速度、质心垂直加速度、车身俯仰加速度和车身侧倾加速度均方根值分别减小了15%,6.2%,11.2%,9.4%,5.5%;被动天棚阻尼悬架改善了车辆的低频频响特性,不仅有效抑制了车身共振,还减小了车身的俯仰和侧倾振动,提高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同时,能够反映轮胎动载荷大小的后车轮垂直加速度有所减小,以及在扭曲路面试验中,车身俯仰和侧倾角也有所减小都说明实际的被动天棚阻尼悬架并未降低车辆的行驶安全性。与理想天棚阻尼主动和半主动实现方法相比,被动实现方法无能耗、可靠性、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实时性好,系统简单,易于推广与应用。
|
|
|
|
1 |
周劲松,张洪,任利惠,沈钢;铁道车辆主动悬挂补偿滤波器控制算法[J];机电一体化;2004年06期 |
2 |
陈宁;台永鹏;陈南;;分数微积分理论在非线性车辆悬架滑模控制中的应用[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9年03期 |
3 |
翁建生,胡海岩,张庙康;基于磁流变阻尼器的车辆悬架系统模糊半主动控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
4 |
胡万华;;基于电流变减振器的车辆悬架半主动控制研究[J];矿山机械;2006年02期 |
5 |
俞德孚,刘晓璞,李晓雷;车辆悬架减振器外特性的高频畸变与高频设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88年S1期 |
6 |
郑玲,邓兆祥,李以农;汽车半主动悬架的滑模变结构控制[J];振动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
7 |
王国胜;谭树军;赵林波;;基于特征结构配置的车辆主动悬架控制器设计[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
8 |
孙晋厚;索双富;肖丽英;;车辆悬架主动控制系统发展现状和趋势[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7年10期 |
9 |
孙建民;;油气悬架的应用及关键技术评述[J];煤矿机械;2007年04期 |
10 |
刘韶庆;周孔亢;袁善发;姚斌;贾永枢;;用于车辆悬架的磁流变减振器研究动态[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8年01期 |
11 |
何正琛;周臻;;车辆悬架缓冲弹簧的稳定性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12 |
成洁;;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及其控制技术[J];城市车辆;2008年07期 |
13 |
徐伟;周长城;孟婕;赵雷雷;;汽车悬架阻尼匹配研究及减振器设计[J];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2009年06期 |
14 |
王恩荣,陈余寿,马晓青,苏春翌,Rakheja Subhash;MR阻尼器控制与滞环特性相分离的F-v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
15 |
张慧鹏;师帅兵;张晓娟;;车辆非线性悬架系统动态特性[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7年02期 |
16 |
张红辉;童静;徐海鹏;;车辆悬架磁流变阻尼器动态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0年12期 |
17 |
张振华;董明明;;2自由度车辆悬架线性模型最佳阻尼比的解析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
18 |
丁法乾;张立民;;非线性阻尼悬架车辆的随机振动[J];车辆与动力技术;1991年02期 |
19 |
张庙康;;车辆悬架模糊神经网络半主动振动控制系统的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1996年02期 |
20 |
周长城;任传波;;最佳阻尼匹配减振器阀片厚度优化设计与特性试验[J];振动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