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改革背景下羁押必要性审查的制度完善
【摘要】:刑事羁押是司法机关在未经法院生效判决前对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剥夺人身自由的措施。羁押是刑事诉讼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同时又是可能侵害公民权利的行为。鉴于此,各国通过立法来限制羁押措施的使用,并配套一系列的救济措施,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由此产生。我国长期以来刑事案件的审前羁押比例较高。在刑事诉讼中设置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目的就是通过依法对被逮捕人员是否具有继续羁押的必要性进行审查,从而既保护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又保证刑事诉讼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出现相对较晚,直至2012年才首次在立法中予以增加。该制度实行以来尽管取得了不少实效,但也还存在诸多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矛盾问题。本文立足于检察改革背景下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现实情况,结合建国以来我国检察改革历程,分析制度产生发展的特殊历史环境,探究该制度在国内的运行现状,尤其是结合笔者本人在J省Y市检察院工作的实际经历,以该院为例,分析当前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困惑,从立法设计、司法实践、制度效果等多个方面探究当前羁押必要性审查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从完善审查的启动方式、不断明确审查范围、健全丰富救济机制、优化司法人员思维理念、建立相关配套机制等多个方面提出完善发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相关路径措施和意见建议。本文通过发现和指出当前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结合检察改革背景提出制度完善的路径,旨在促进我国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与时俱进地发挥好其在维护和保障人权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