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振动远程监测及其趋势预测研究
【摘要】:
数控机床是一种自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的先进加工设备,是企业生产中的关键设备。若发生故障而停机,由于维修周期长、维修费用高,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数控机床自带的数控系统虽然可完成简单的与之关联部件的故障诊断,但对故障出现率高的机械系统的故障不能作出预报和诊断。
要对数控机床的机械系统的故障进行预测,首先要对诊断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如振动、切削力、功率、声发射和切削温度等)进行预测,而机械系统的故障往往通过振动表现出来,振动预测的准确程度对故障预测的结果影响很大。因此,本文开发了数控机床远程监测系统,对数控机床振动进行远程监测,并对数控机床的振动趋势进行预测。
论文首先,在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数控机床远程监测的组织结构,并对各层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确定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数控机床远程监测系统的设计目标,根据设计目标制定了系统设计流程,并对所用到的关键技术作了分析。
接着,根据远程监测的设计目标,按照系统设计流程选用合适的硬件,进行硬件系统的设计;利用LabVIEW软件开发平台,对数据采集模块和远程监测模块进行开发。整合系统的各个软硬件,初步完成原型系统的开发。
然后,对用于趋势预测的BP神经网络进行介绍,针对BP神经网络的缺点在深入研究BP神经网络的基础上,利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改进BP神经网络,通过时间滚动的方法建立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振动趋势滚动预测模型。
最后,本文对数控机床远程监测原型系统进行测试并对振动趋势进行预测。对数控机床的刀架和主轴箱的振动状态进行实时在线远程监测,并对振动信号进行采集和特征提取后,把刀架的特征值输入建立的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标准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刀架未来时刻的振动值,对比后发现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速度快,预测精度高。然后,采用改进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刀架未来时刻的振动曲线进行预测,为下一步数控机床的预测性维修提供了依据。
经测试,该系统运行正常,满足数控机床远程监测与趋势预测的需求,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高速稳定的处理单元、强大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易于维护和扩展性好、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等特点,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为下一步进行预测性维修奠定了基础,弥补了数控系统自诊断功能不能诊断数控机床机械部件故障的不足。
|
|
|
|
1 |
陈莉;贾育秦;毕有明;陈宏军;;基于BP神经网络数控机床热误差建模的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11年01期 |
2 |
任小洪;徐卫东;刘立新;周天鹏;乐英高;;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数控机床热误差补偿[J];制造业自动化;2011年09期 |
3 |
陈天凡;基于BP神经网络的数控机床远程故障诊断系统[J];机电技术;2004年01期 |
4 |
马晓波;刘阔;刘春时;林剑峰;;BP神经网络在机床故障诊断应用中的改进[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1年02期 |
5 |
余香梅;舒彤;;基于神经网络的数控机床可靠性预计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
6 |
韩晞春,汪木兰;数控机床现场监测仪的研制[J];机床与液压;2003年06期 |
7 |
陈勇,刘雄伟,俞铁岳;基于BP神经网络的立铣加工振动快速预估[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5年10期 |
8 |
汪木兰,朱晓春,王令其;基于PSTN数控机床远程临测技术研究[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3年09期 |
9 |
戴志文;数控机床故障检修实例[J];机床电器;1994年06期 |
10 |
章青,姜文兰,刘又午,吴建华,范晋伟;加工中心空间综合误差建模技术[J];天津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
11 |
乌国卿;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和维修[J];机电一体化;1996年04期 |
12 |
闫鹏举,王承民,付琼;数控机床齿轮精度的选择[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1997年09期 |
13 |
蒋锐权,吴祖育,蔡建国;数控机床神经元自适应位置控制算法[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0年07期 |
14 |
洪迈生,苏恒,熊诗波,魏元雷,李自军;数控机床运动误差检测技术(续完)[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2年02期 |
15 |
;数控机床在机测量技术——雷尼绍测头在数控机床上的应用[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2年11期 |
16 |
徐加福,张文峰;数控加工机床的选用方法[J];南方农机;2002年06期 |
17 |
范波涛,宋一兵;数控机床数据通讯技术[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18 |
黄天戍,万志江,岳斌;基于以太网的异构数控机床集成实现[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4年08期 |
19 |
王峰,郭连水;计算机辅助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管理系统[J];设备管理与维修;2005年01期 |
20 |
张春华;数控机床组网技术探讨[J];兵工自动化;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