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液力缓速器设计理论和控制方法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以制动力矩系数最大、启效时间短及恒转矩工作范围大作为液力缓速器设计的目标,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在分析和阐述液力缓速器工作特性的基础上,运用CFD技术,建立了液力缓速器单流道模型。为部分充液工况的流场的初始化奠定了基础。
调整液力缓速器的结构参数,达到最大制动力矩系数的目的;得出叶片数为36,前倾角度为55°,循环圆形状为长圆形时制动力矩系数最大。
以最大制动力矩系数的结构参数建模,全充液工况下,在考虑叶片强度的前提下,根据液力缓速器斜直叶片的结构特点,运用坐标变换、曲面拟合等方法,得到了叶片表面的压力随局部坐标变化的分布函数,根据拟合的压力分布函数,编制APDL加载程序,将叶片表面分布载荷施加到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中,从而实现了对压力载荷作用下的液力缓速器叶片强度精确分析。确定额定制动力矩及额定转速,当转速大于额定转速应设计为恒转矩工作范围,以免工作轮叶片过载。
在部分充液工况下,采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部分充液工况下的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充液率的变化影响流场的压降。通过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了出入口压差、充液率与制动力矩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结合全充液工况的计算结果,建立了基于流场分析的液力缓速器制动力矩控制模型。
采用电磁比例阀的气压控制系统,能够满足车用液力缓速器快速响应的控制要求,并对其控制原理和工作过程作了简介。
对装有液力缓速器的车辆制动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建立了整车联合制动的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包含的子模型有:汽车制动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主制动装置的制动力模型,液力缓速器的制动力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模块化建模软件,编写S函数模拟真实的恒速下坡制动特性。为有效预测装有液力缓速器车辆的整车制动性能提供可行方法。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
(1)将液力缓速器动静交界面定义为内部边界,有效解决了液流出入口在同一平面内的问题,建立了液力缓速器流场计算的稳态模型,引入损失分析的方法,使得流场分析更为深入。
(2)液力缓速器空转时数值模拟的结果与试验值迥异的根本原因是:循环腔内还存在着部分油液而不是以空气为介质的单相流,再加上传动链中的机械摩擦损失。
(3)当缓速器的有效直径和动轮转速相同时,影响缓速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在流场中是否形成涡旋,形成的涡旋强度越大,缓速能力就越强。以定轮的质量平均螺旋度作为衡量制动能力的量化指标,为液力缓速器的设计提供一种新方法。
(4)对液力缓速器工作叶轮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中不仅考虑了液力缓速器工作时的离心载荷,还引入了三维流场计算时所得的叶片工作时的流动载荷,利用坐标变换、曲面拟合以及基于单元的分布载荷加载方法,实现了流固耦合中数据交换,确定额定制动力矩M_N及对应的转速n_N,在超过n_N转速后,制定恒转矩工作的制动原则,以免工作轮过载。
(5)利用Mixture多相流模型,对液力缓速器部分充液工况下的气液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充液率与流场压降的函数关系,建立了全工况下液力缓速器制动力矩控制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U463.5
|
|
|
|
1 |
张滨刚,姜正根;汽车制动过程的理论分析与试验[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98年04期 |
2 |
时军,过学迅;车用液力减速制动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1年04期 |
3 |
袁成营;郝永生;林志华;刘侃;韩路杰;;矩阵极小范数最小二乘法在拟合二次曲面中的应用[J];兵工自动化;2008年10期 |
4 |
闫清东,魏巍;Numeric Simulation of Single Passage Ternary Turbulence Model in Hydraulic Torque Converter[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nglish Edition);2003年02期 |
5 |
宋光辉;液力偶合器叶轮三维整体有限元强度分析方法[J];传动技术;2004年02期 |
6 |
李嵩,瞿鑫,朱之墀,刘江林;考虑气动载荷的轴流通风机叶轮强度的有限元分析[J];风机技术;2004年02期 |
7 |
杨凯华,郑慕侨,阎清东,项昌乐;车辆传动中液力减速器的技术发展[J];工程机械;2001年06期 |
8 |
闫国军;董泳;吴剑威;;液力变矩器部分充液特性研究及应用[J];工程机械;2007年05期 |
9 |
卢金铃,席光,祁大同;离心泵叶轮内气液两相三维流动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2期 |
10 |
余志毅;曹树良;王国玉;;叶片式混输泵内气液两相流的数值计算[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
|
|
|
|
|
1 |
阎清东,项昌乐;液力变矩器循环圆和叶片的计算机辅助设计[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95年01期 |
2 |
李国祥,刘云岗,张小印,王桂华,陆家祥,顾宏中;车用柴油机中冷器数学模型分析[J];兵工学报(坦克装甲车与发动机分册);1995年02期 |
3 |
时军,过学迅;车用液力减速制动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1年04期 |
4 |
姚寿文,闫清东,项昌乐;液力变矩减速器制动性能的仿真研究[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4年02期 |
5 |
宋俊虓,袁修干;板翅式热交换器的MATLAB仿真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
6 |
洪清泉,程颖;发动机与液力变矩器共同工作虚拟样机仿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7 |
王佩玲;永久磁铁涡电流式轻型减速器[J];北京汽车;1994年01期 |
8 |
蔡全福,薛云良,秦伟一;向心式液力变矩器叶栅进出口角度差值的研究[J];传动技术;1997年01期 |
9 |
;TELMA电涡流缓速器[J];城市车辆;2002年02期 |
10 |
范守林;液力缓速器[J];城市车辆;2002年04期 |
|
|
|
|
|
1 |
林彩霞;张建莉;何效平;;液力缓速器制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