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流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
【摘要】:随着气象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研究显得越来越重要,怎样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是摆在许多研究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国内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现状,掌握国内外流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第一手资料。根据现有的数据获取淮河流域内的气象评估所需数据,包括根据已有栅格地图数据或不规范地图数据制作符合国家标准的1:25万淮河流域数字化地图数据;根据全国范围内的网上调查数据精确地筛选出淮河流域内的数据,并获取淮河流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所需数据。在以上工作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
(2)研究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共性方法和技术支撑体系,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类评估方法,研究气象服务效益的共性评价模型。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合理分类的基础上,研究相应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方法与技术,主要从数学模型、信息管理与系统应用等方面,构建技术支撑体系。
重点研究淮河流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包括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中的影子价格法、节省费用法、自愿付费法和国家投入法等定量评估方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法和改进密切值法等定性评估方法,并把相应的社会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纳入到相应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中,对淮河流域气象服务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
(3)开发面向淮河流域各部门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信息发布系统,用以指导气象服务工作的结构优化、重心调整和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等。本业务系统以淮河流域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为研究对象,用矢量图形直观地展现出流域地区内水系、设施、人文等的分布情况。该系统基于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采用集中管理维护的设计模式,对研究区域内的水文信息、人文信息、气象信息进行统一的控制和管理,实现图文并貌一体化的维护管理、信息查询、专题地图、信息发布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等功能,提高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信息化水平和辅助决策能力,可为流域气象水文管理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
|
|
|
1 |
姚秀萍;吕明辉;王丽娟;张晓美;王昕;李闯;;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和业务进展[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公共气象服务政策体制机制和学科建设[C];2011年 |
2 |
郑永光;陈炯;王洪庆;张焱;朱佩君;陈敏;白洁;陶祖钰;;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卫星云图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3 |
王慧敏;王玉太;刘新仁;沈承珠;;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
4 |
葛朝霞;曹丽青;;2003年夏季江淮特大暴雨成因的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5 |
钱曙华;刘睿卉;;2003年淮河流域汛期特大洪水分析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6 |
鲁峰;赵全科;;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水环境分析[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7 |
毕宝贵;矫梅燕;廖要明;徐晶;;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8 |
鲍媛媛;;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9 |
杨洪平;万蓉;石燕;周昆;;淮河流域“6.30”暴雨雷达联合估测精度分析[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
10 |
徐慧;;浅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