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暴雨时空演变特征及灾害风险评估
【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1958~2007年淮河流域夏季(6~8月)暴雨年际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小波分析揭示了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主要周期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选取暴雨日数和暴雨量较多的四年为代表进行分析,研究夏季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淮河流域夏季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年际变化幅度均较剧烈,20世纪60、70年代暴雨日数和暴雨量趋于正常,80、90年代变化较为激烈,尤其90年代末呈明显上升趋势,洪涝灾害也较为频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年际变化具有很高的相关系数,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可以代表暴雨量的年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出现年代际的显著减弱,淮河流域夏季降水明显增强;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存在显著的准2年周期振荡,这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准2年振荡影响密切;受天气系统和地形的影响,暴雨日数中心和暴雨量中心多集中在淮河流域西南部及东北部地区;受水汽和地形的综合影响,降水呈自南部、东部向北部、西部递减,山丘区大于平原区的规律,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样能够反映暴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以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为研究对象,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理,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易损性两方面出发,综合考虑降水量、径流量、河网密度、地形、坡度、人口及经济等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指标因子权重,利用GIS的数据处理功能,加权求和得到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综合风险图。结果表明:淮河流域危险性等级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以及江苏东部;易损性等级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南中北部、安徽中部、山东南部及江苏东北部;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河南南部、安徽中北部以及江苏东部,其中河南南部由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较高而使这一地区存在高风险,而安徽中部和江苏东部既是高危险区同时也是人口和经济的高易损区。
基于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基础上,从风险管理角度出发,对淮河流域风险管理实施途径进行探讨和研究。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实施战略包括降低流域风险、回避流域风险、分担流域风险、增强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抗御能力、增强流域风险的预警能力、增强流域风险的应急能力、提高流域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避免人为加剧风险,从这几方面逐一分析,提出淮河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管理实施措施。
|
|
|
|
1 |
赵思健;黄崇福;;情景驱动的淮河流域水稻洪涝灾害风险评估[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
2 |
郑永光;陈炯;王洪庆;张焱;朱佩君;陈敏;白洁;陶祖钰;;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卫星云图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3 |
王慧敏;王玉太;刘新仁;沈承珠;;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
4 |
葛朝霞;曹丽青;;2003年夏季江淮特大暴雨成因的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5 |
钱曙华;刘睿卉;;2003年淮河流域汛期特大洪水分析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6 |
鲁峰;赵全科;;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水环境分析[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7 |
毕宝贵;矫梅燕;廖要明;徐晶;;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8 |
鲍媛媛;;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9 |
杨洪平;万蓉;石燕;周昆;;淮河流域“6.30”暴雨雷达联合估测精度分析[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
10 |
徐慧;;浅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