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冬季北半球极涡一组环流指数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姜忠宝  
【摘要】:本文利用1948~2010年NCEP/NCAR的500-10hPa位势高度场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冬季(12-2月)和12、1、2月逐月北半球极涡的面积(S)、强度(P)和中心位置(λc,φc)的三种环流指数,求得了它们的1948/49-2009/10年62年序列。初步分析了冬季北半球极涡的气候及异常特征,及其与北极海冰面积、海温(SST)变化及全球气温的关系。主要结论: (1)北半球冬季500-10hPa极涡在垂直高度上(共12层)的季、月气候态和异常态变化规律各有不同。极涡面积和强度在不同高度上的变化不同,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也存在着差异,二者相关性不好,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指数。极涡面积和强度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上下层也不一样,变化规律复杂,极涡中心位置上下层变化规律相同,主要在东半球80°N以北范围变化,在极点附近经度变化大,纬度变化小,年代际变化明显。极涡中心位置从500hPa到10hPa形态上为顺时针半径越向上越大的旋转变化。 (2)北半球冬季极涡S指数与海冰指数Ia在500hPa高度上,二者同期呈正相关,从300hPa到20hPa,二者呈显著负相关。P指数与海冰面积指数(Ia)在季节上和季节内同期相关性都不好。中心位置λc指数在300~100hPa之间与同期海冰面积指数(Ia)呈显著相关。φc指数与同期Ia指数在季节上显著相关,在季节内相关性也很好。在垂直高度上,随着高度增加相关性越来越小。 (3)北半球冬季500-200hPa的S指数与同期西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中部的海温(SST)变化呈负相关,而在100-50hPa的极涡面积指数(S)与SST相关关系不好;在30-10hPa上,二者在30°N太平洋附近出现了两个东西向的正相关分布区域;在大西洋上,二者从500到100hPa存在负相关区域;在北大西洋,从70hPa到10hPa相关区消失。500-10hPa极涡φc指数与同期北太平洋SST变化都呈现正相关;在赤道中东太平洋都呈现负相关。极涡高层比低层的中心位置φc指数与印度洋SST的相关性要好。 (4)冬季500-10hPa极涡面积(S)与同期气温主要在极涡中下层相关性较好,即在低纬地区为正相关区,高纬地区为负相关区。冬季500-10hPa极涡强度指数(P)中高层比低层与同期气温相关性要好。在北半球以负相关为主,南半球以正相关为主,只是不同层的相关区域分布不同。冬季500-10hPa极涡中心位置φc与同期地面温度的相关性在垂直高度上分布不均匀,相关性较好的高度层在30°S-30°N之间是一个很大的正相关区;在北半球30°N以北(除北大洋北部区域外)的区域则是一个很大的负相关区。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瞿章,王可丽;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环流和天气[J];高原气象;1985年S2期
2 林玉英,杨淑瑞,战淑芸;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在渤海冬季气温预报中的应用[J];海洋预报;1994年04期
3 刘秀花;我省汛期多、少雨转折阶段的中期环流特征[J];吉林气象;1996年01期
4 晋绿生,赵俊荣;2000年冬季阿勒泰区域性大—暴雪成因分析[J];新疆气象;2002年04期
5 张玲;中东部阶段阴雨气温起伏大 北方无明显沙尘天气[J];气象;2003年06期
6 宋清芝,匡晓燕,葛稚燕;河南省集中降水时段中期天气分析[J];河南气象;2005年03期
7 陈月娟;周任君;邓淑梅;易明建;刘毅;;2008年雪灾同平流层环流异常的关系[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8 刘传熙;王海平;刘毅;;2003—2004年冬季北半球爆发性增温期间极地平流层甲烷、水汽的演变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2009年04期
9 符淙斌;北半球冬春冰雪面积变化与我国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的关系[J];气象学报;1980年02期
10 余鹤书 ,晁淑懿;(四)中期天气过程预报(续)[J];气象;1981年09期
11 邱海龙;一次阻塞形势下的严寒天气过程分析[J];黑龙江气象;1995年04期
12 程相坤,徐东进,曾国良;叶尔羌河流域农业干旱分析[J];气象科技;1997年02期
13 达布希拉图,赵春生;气候因子对内蒙古沙尘暴频率的影响[J];大气科学;2004年06期
14 顾雷;魏科;黄荣辉;;2008年1月我国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与东亚季风系统异常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年04期
15 陈永仁;李跃清;;100hPa极涡、南亚高压的变化及大气环流分布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8年05期
16 李天尚;极涡形态的描述[J];黑龙江气象;1995年01期
17 黄文杰 ,曹鸿兴;试用数字滤波图分析和预报中期天气[J];气象;1981年09期
18 张金艳;全国气温持续偏高 北方大部雨雪稀少 2000年2月[J];气象;2002年05期
19 任丽;王承伟;矫玲玲;金磊;;2009年6月黑龙江省低温阴雨天气成因初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3期
20 王斌;李跃清;;近10多年南亚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影响的研究进展[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纲;;一次低温阴雨的过程分析[A];2005年泛珠三角气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5年
2 王继玲;王丙煌;;极涡与冀南大暴雨[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陈权亮;熊光明;朱克云;魏凌骁;刘艳霞;;行星波活动对平流层极涡形态变化影响的个例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4 高万泉;;4-6月500hPa极地环流的异常与主汛期的旱涝(S2)[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易明建;陈月娟;;平流层极涡异常影响对流层的等熵位涡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预测与公共服务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熊坤;张怡;张艳玲;路欣;;商丘市2010年4月份异常气温及其影响[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高留喜;杨晓霞;;山东5月冰雹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郭卫红;傅昺珊;匡顺四;;2006年石家庄春季气温特征及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9 刘传熙;刘毅;王海平;铁学熙;高守亭;;一次SSW过程对平流层臭氧及UTLS臭氧垂直通量的模拟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万寒;王海东;;温州地区2007年与2003年高温气候特征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恒德;极涡的活动特征与数值模拟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魏科;北半球平流层极涡年际和季内变异及其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3 易明建;平流层极涡异常及其对对流层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4 覃军;北极涛动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的诊断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高辉;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建颖;北极海冰和北半球极涡时空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初步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朱智慧;北大西洋涛动与极涡的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闵凡花;北半球中平流层环流转型、成因及其与对流层环流关系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4 陆春晖;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动力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5 柳景峰;区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太阳活动和海气系统的响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姜燕;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气象预报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7年
7 叶彩玲;小麦白粉病气象环境成因及长期预测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熊敏诠;中国7月降水分型及其成因[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9 王艳姣;福建省汛期降水的特征分析及其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10 刘姝媛;近年来北极平流层臭氧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润丰;今冬为何“高烧”难退?[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2 胡唯元;南极臭氧层恢复至少需要50年[N];科技日报;2003年
3 记者 郑向鹏 肖意 通讯员 彭勇刚;“龙舟水”逊往年 空调机不常开[N];深圳特区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胡唯元;“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N];科技日报;2006年
5 崔大涛;警惕疾病欺童叟[N];中国医药报;2003年
6 首席预报员 韩江文 连线记者 李长青 连线通讯员 戴廷仁;辽宁两次寒潮天气对比分析[N];中国气象报;2009年
7 丁继武;北极 中国离你更近了[N];中国气象报;2001年
8 高涛;透视内蒙古沙尘暴[N];中国气象报;2003年
9 曾晓伟 刘勇;气象水文专家会诊淮河致洪暴雨[N];中国气象报;2003年
10 记者 李江天;今冬全省气温为近10年最低[N];辽宁日报;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