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保康对流云宏观特征及雹云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利用保康降水资料、MICAPS常规资料、TWRO1天气雷达资料及十堰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对湖北省保康县的夏季对流云宏观特征和雹云指标进行了探讨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方法总结保康降雹的时空分布和降雹的天气形势特征;分析得出保康降水对流云的回波顶高、回波强度等参数特征,及对流云回波平均顶高与强度随时间变化,降水对流云回波顶高与0℃层高度的相互关系,同时从初期回波出现的高度和45dBz的回波顶高两方面得到了雹云的识别指标;本文还结合地面降雹的实况报告,对2009年6月6日和8月26日发生在保康县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1)保康雹云主要产生在西北气流型、副高边缘型、副高内部型和无类型四种天气类型中,其中西北气流型造成的的冰雹灾害较多。
(2)保康夏季对流云降水回波的最大顶高主要集中分布在5-12km,大于和小于这个方位的降水对流云较少;对流云降水回波强度季平均值为38.6dBz;对流云回波平均顶高与强度随时间变化,基本呈稳定的震荡态势;保康季回波顶高平均值高出同期0℃层高度值4.6km。
(3)降雹天气中高层温度低,地面增温较高,容易造成大气层结不稳定,易触发对流引起降雹;比较冰雹云和雷雨云的雷达回波特征,初期回波和强回波在云中的位置和45dBz回波顶高≥7.Okm可以作为识别雹云的指标。
(4)高空冷槽、中低层切变线是两次过程主要的影响系统。冰雹由强单体雹云产生,雹云回波具有超级单体回波特点。雷达初始回波高,雹云发展速度快;强中心呈纺锤状,中低层有弱回波区(WER);6月6日过程发现三体散射现象,降雹前VIL值有明显的反应。
|
|
|
|
1 |
宓建业;毕节的雹云分布和路径[J];贵州气象;2000年02期 |
2 |
郁青,王雨曾;满城冰雹云类型与特征分析[J];气象;1995年06期 |
3 |
许焕斌;雹云物理和防雹原理[J];气象;1981年03期 |
4 |
张春良,李斌,伍志方,杨红,黄钢,张新宁;新疆阿克苏东、西部雹云和非雹云雷达临近指标的统计特征值[J];新疆气象;2000年04期 |
5 |
王昂生,赵小宁;云体併合及雹云形成[J];气象学报;1983年02期 |
6 |
郁青;雹云并合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J];气象;1991年02期 |
7 |
马林,赵仕雄,张国庆;高原东部地区一次雹云成雹过程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1994年02期 |
8 |
郑冰;毕节雹云的分类[J];贵州气象;1999年04期 |
9 |
;识别雹云 适时打炮[J];新农业;1975年17期 |
10 |
周建志,成章纲,何明琼;三峡近坝区冰雹特征分析及雹云的雷达回波模式(摘要)[J];湖北气象;1996年03期 |
11 |
伍志方,张沛源,张春良;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和711测雨雷达探测雹云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00年01期 |
12 |
王昂生,施文全,傅家模;雹云气流特征的某些探测结果[J];气象科学;1983年01期 |
13 |
戴铁丕,郑传烈,郑克刚;雹云的判别方法与短时预报统计模式[J];气象;1992年04期 |
14 |
李祚泳,邓新民,张辉军;基于神经网络 B-P 算法的雹云识别模型及其效果检验[J];高原气象;1994年01期 |
15 |
于仁成;高空槽过境前后的雹云回波特点[J];气象;1982年12期 |
16 |
卿清涛;冕宁县带状雹云特征的初步探讨[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1991年Z1期 |
17 |
渠永兴,张强,康凤琴;甘肃永登强对流云的雷达气候学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06期 |
18 |
洪延超,肖 辉,李宏宇,胡朝霞;冰雹云中微物理过程研究[J];大气科学;2002年03期 |
19 |
郝玲英,刘晋联,郝补拴,刘宪奇,闫根生;太谷县冰雹路径及防御战略研究[J];山西气象;1997年02期 |
20 |
杨传凤;用强度指标法判别雹云[J];山东气象;199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