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多尺度研究

杨成芳  
【摘要】:渤海海效应降雪是指冷空气流经渤海暖海面后产生的降雪,包括海面上的和陆上的,以山东半岛最为显著。因其产生在对流层低层西北冷平流条件下,所以地方预报员通常称之为冷流降雪,相应的暴雪称为冷流暴雪。渤海海效应降雪的产生条件和发展机制与其它降雪有明显区别,而且山东半岛的海效应暴雪水平尺度接近于中-γ尺度,通常局限于1~2个县级观测站范围内,这种特征给降雪精细化预报带来巨大挑战,当前准确预报窄降雪带的开始、落区、强度、移动和持续时间是很困难的。为深入认识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发生发展机制,本文选取了2005年12月山东半岛罕见持续性海效应暴雪(共有7个暴雪日)和2008年12月4~6日(1个暴雪日)的异常强海效应暴雪天气过程,利用测站降雪量、常规天气图、自动气象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MODIS可见光云图、NCEP/NCAR逐日6h再分析资料等综合资料,通过天气学分析、诊断分析、数值模拟、雷达风场反演等手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着重研究了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多尺度作用,取得了一些对预报业务有意义的结果: 1.渤海海效应暴雪的环流背景特点:8个暴雪日的环流形势分析表明:(1)渤海海效应暴雪发生在对流层低层为西北冷平流形势下。500hPa在贝加尔湖以东的中纬度地区为低压区,一般存在低槽;850hPa及其以下层次渤海及山东半岛上空为低槽后西北气流,等温线呈东北-西南向,等高线与等温线近乎垂直,存在强冷平流。在这种形势有利的高空形势下,强冷空气入侵渤海和山东半岛区域。地面气压场上,低压中心位于日本海,冷锋已经越过山东半岛,渤海和山东半岛处在庞大的冷高压控制之下。高空低槽处在地面冷锋之后,槽后倾明显。(2)渤海海效应暴雪的持续性取决于环流形势是否有利于强冷空气在短时间内频繁出现。2005年12月的持续性暴雪出现了阻塞形势,使得贝加尔湖以东的中纬度地区长时间维持低压区,造成了多次强冷空气从不同路径影响渤海和山东半岛,从而在数日内产生持续性海效应暴雪。而2008年12月的暴雪过程仅有一次冷空气影响造成1个暴雪日。 2.海效应暴雪的热力特征:(1)本文研究表明12月暴雪发生时山东半岛成山头站850hPa的温度均低于-12℃。(2)渤海海效应暴雪发生在边界层内,浅层对流是其重要热力特征,当强冷空气流经渤海时,暖海面通过湍流交换作用向冷空气底层输送热量和水汽,使得低层增温增湿,产生对流层中上层干冷低层暖湿的对流性不稳定层结,其不稳定能量主要集中于850hPa以下。(3)冷空气的强弱影响渤海及山东半岛地区的垂直热力结构,导致降雪强度在不同时段存在显著差异。海气温差与热通量成正比,初期冷空气弱,海面上空的暖湿层浅薄,不稳定能量弱;中后期冷空气强盛,对流层中低层的垂直温差大,暖湿层较为深厚,不稳定能量增强,导致降雪强度和降雪量大。(4)强降雪发生在对流层低层相当位温脊线附近,以850~950hPa之间的相当位温表现最为显著。 3.海效应暴雪的动力特征:(1)物理量场诊断分析表明,海效应暴雪产生时,对流层低层辐合上升、中高层辐散,上升运动一般局限于850hPa以下,最高不超过700hPa,这与大范围暴雪和夏季暴雨深厚的上升运动有明显区别。(2)由于陆地的摩擦和低山丘陵的抬升作用,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存在风向风速的辐合,上升运动增强,从而导致降雪云登陆后增强,暴雪发生在北部沿海地区。(3)海效应暴雪发生过程中,还存在天气尺度的动力强迫上升运动与低层地形产生的辐合上升运动相叠加,表现为500hPa低槽过境时,槽前正涡度平流增强使得低空产生质量补偿辐合上升,从而使得降雪增强,最强降雪就出现在低槽过境前后。(4)海效应降雪的水汽来源于渤海,低层西北气流将渤海的水汽输送到山东半岛,强水汽辐合位于超低层(925hPa高度以下),这与其它降雪是由高空西南气流输送来自于孟加拉湾、印度洋或由东南气流输送来自黄海和东海的水汽有显著区别。 4.海效应暴雪的中尺度特征:采用烟台多普勒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定性分析、EVAP雷达风场反演和RAMS数值模拟获得的资料,揭示了海效应暴雪的中尺度特征。(1)海效应暴雪发生时,对流层低层水平风场存在东北风和西北风之间的切变线,切变线的位置决定了暴雪的落区。(2)雷达径向速度上长生命史的逆风区存在时,有中尺度垂直环流存在,同时水平风场上还有东北风与西北风、西北风和西南风之间的中尺度切变线。(3)暴雪落区分布形态有显著差异,在雷达径向速度上显示出四种暴雪空间分布型:L型,单线型,双线型和宽广型,分别对应于不同的水平流场。 5.海效应暴雪的微物理过程:中尺度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渤海海效应暴雪存在微物理作用。降雪的微物理过程表现在两方面:西风槽前产生的中云和冷空气流经渤海暖海面时形成的海效应低云在垂直叠置时发生“播撒-反馈”作用,前者从上层播撒冰晶和雪晶到下层的低云中,使得海效应降雪增强,“播撒-反馈”发生在500hPa过境之前;另一个有利因素是环境温度,由于冷空气强,云中温度低于-10℃,有利于树枝状冰晶的增长。 6.地形对渤海海效应降雪的影响。利用实测降雪量、自动气象站风场、数值模拟结果初步分析了山东半岛东西向的低山丘陵地形对降雪的影响,发现近地面西北风从渤海吹向山东半岛北部沿海时,风向转为西西北风,风速减小,从而造成风向风速在低山丘陵北部的辐合上升运动;而山南则相反。这正是造成降雪量的分布以低山丘陵为分水岭(山北沿海降雪量大,山南显著减少)的重要原因。 7.海效应暴雪的多尺度作用概念模型:以上分析表明,在有利的大尺度和天气尺度环流背景下,强冷空气从西北方向流经渤海时,暖海面向上输送热量和水汽,使得对流层低层增温增湿,从而产生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在地形影响下,对流层低层产生中尺度切变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在渤海中东部和山东半岛产生海效应降雪。当高空低槽发展加深过境时,一方面,低槽东移过程中引导冷空气向南爆发,气温进一步下降,造成海面上空温湿场垂直差异更大,形成更强的不稳定大气层结;另一方面,槽前正涡度平流增强使得低空产生质量补偿辐合上升,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同时,槽前形成的中云与海效应低云产生“播撒-反馈”的微物理机制,使得海效应低云中冰晶和雪晶增多,这三种作用相叠加,可产生强海效应降雪,最强降雪时段就出现在高空槽过境前后。可见,渤海海效应暴雪实际上存在大尺度、天气尺度、中尺度、云尺度微物理过程和海洋效应的共同作用,是动力、热力和微物理过程相结合的产物。 8.海效应暴雪的预报着眼点: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凝炼出渤海海效应暴雪的预报着眼点: (1)从气候角度来看,渤海海效应暴雪集中出现于11月中下旬和12月中上旬,尤以12月份居多,因此在此期间,只要有强冷空气影响,就应考虑山东半岛有出现海效应暴雪的可能性。 (2)对于一次冷空气过程,首先看环流形势是否有利强冷空气入侵且产生强海效应降雪。渤海海效应暴雪产生的典型环流形势特征为:500hPa上我国东北至日本海有低涡存在,各层有冷平流,地面图上强大的冷高压控制我国中东部地区,预示着将有强冷空气入侵渤海。如果850hPa以下层次渤海和山东半岛地区为西北冷平流,地面图上日本海附近有低压中心,冷锋已过山东半岛移至朝鲜半岛和东海,可能产生强海效应降雪。 (3)冷空气强度:山东半岛东部850hPa的温度低于-12℃是12月份产生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必要条件。 (4)对流层低层水平风场:是否存在东北风与西北风之间的切变线,切变线影响降雪强度和落区。可通过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径向速度、自动气象站风场及中尺度模式的风场产品进行分析。 (5)500hPa低槽:强降雪时段发生在500hPa低槽过境前后。低槽发展越深、后倾越明显,对产生强降雪越有利。可用位涡的演变分析低槽的发展和移动,从而间接分析冷空气加强和天气尺度产生强迫上升运动的影响时间。 (6)是否出现持续性暴雪:从大尺度背景场分析是否有阻塞形势出现,阻塞高压在建立、维持和崩溃的演变过程中,会有强冷空气频繁影响渤海和山东半岛地区,如果满足条件(2)和(3),则会在短时间内多次出现海效应暴雪。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雪的雷达回波特征[J];气象;1975年11期
2 秦翔,姚檀栋,林舒,孙维贞;希夏邦马峰达索普冰川区降雪中δ~(18)O特征及其与水汽来源的关系[J];冰川冻土;1999年03期
3 王艳萍;全州县降雪天气分析[J];广西气象;2003年03期
4 段桂兰;陕西2004年初冬一次降雪天气成因分析[J];陕西气象;2005年03期
5 游来光,王守荣,王鼎丰,迟玉明;新疆冬季降雪微结构及其增长过程的初步研究[J];气象学报;1989年01期
6 张黎红;大连地方性冷流降雪成因分析[J];辽宁气象;2004年04期
7 周淑玲,王京太;山东半岛地方性冷流降雪的一种预报方法[J];山东气象;1995年04期
8 赵骧;人工降雪[J];中国监察;2001年12期
9 李毅,李艳春,潘晓滨;北京一次降雪的云物理过程作用模拟[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洪盛茂;冬季雨雪的酸度及化学组份的对比[J];气象;1995年10期
11 孙建华,赵思维;华北地区“12·7”降雪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3年04期
12 霍寿喜;赤日炎炎何以降雪飞雹?[J];知识就是力量;2004年08期
13 喻京,晓陶;日本新开发的降雪控制装置[J];国外科技动态;1995年12期
14 陶健红,徐建芬,王劲松;1997年12月1~2日降雪天气模拟诊断分析[J];甘肃气象;2000年04期
15 张辛欣;刘羊旸;;今冬雨雪为何频眷顾[J];资源导刊;2009年11期
16 梁军;张胜军;王树雄;张彩凤;黄振;;大连地区一次区域暴雪的特征分析和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10年03期
17 王艳秋,蔺玉;冷锋锋生降雪的个例分析[J];黑龙江气象;1996年03期
18 池再香,胡跃文,白慧;“2003.1”黔东南暴雪天气过程的对称不稳定分析[J];高原气象;2005年05期
19 陈官文,龙衾颖,陈林琴;金沙夏季旱涝趋势预报方法[J];贵州气象;2005年05期
20 白玉兰;刘刚;刘延芬;;2003年10月27日暴雪天气分析[J];黑龙江气象;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丛梅;曾健刚;刘瑾;刘玉平;;河北省南部罕见暴雪过程的卫星观测及物理机制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宋晓辉;田利庆;田秀霞;张珺;张利萍;史伟伟;;一次回流暴雪的数值模拟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3 郑红;;黑龙江省暴雪时空分布特征与风险区划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4 周丽蓉;程云花;罗宇;洪俊;;上饶市12月15日~16日一次暴雪天气过程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3天气预报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1年
5 盛日锋;马占山;欧建军;张洪生;;2009年山东一次暴雪天气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6 刘家峻;于江龙;梅娜;刘艳;;一次石家庄暴雪天气过程分析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齐建华;;池州市一次罕见的秋季暴雪天气过程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8 蒋年冲;胡雯;邵洋;周述学;;安徽大别山一次暴雪过程的粒子谱特征分析[A];2009第五届苏皖两省大气探测、环境遥感与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9年
9 周昆;余金龙;王东勇;何志新;卢逢刚;陈斌;;2010年初安徽两次暴雪过程对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吴彩霞;陈爱玉;汤建国;缪燕;丁爱萍;;南通地区两次暴雪过程的对比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成芳;渤海海效应暴雪的多尺度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2 张学通;青海省积雪监测与青南牧区雪灾预警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辉;2009年11月冀南回流暴雪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2 叶晨;北京初冬两场典型暴雪过程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及物理成因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王振华;城市降雪资源化利用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赵广娜;黑龙江省暴雪天气分析及预报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于晓晶;山东半岛冷流暴雪过程的环境条件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6 朱营礼;两次由不同中尺度系统控制的山东半岛冷流暴雪过程的分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翟丽萍;华北暴雪和暴雨的大气能量结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8 晁龙军;冰核细菌发酵工艺的优化及其动力学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9 林曲凤;山东半岛中尺度强降雪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10 杨柳;2003年江淮春冬两次降雪天气过程数值模拟和初步诊断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毅;北京初雪迟迟 60年纪录迫近[N];人民日报;2011年
2 ;市区清雪情况通报[N];辽源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闫雪峰 董云平 卢军;降温降雪 冰城交通又直面大考[N];黑龙江日报;2009年
4 记者 周炜实习记者 李国方 韩勋;雨雪对交通有点影响[N];西安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滕学毅;长岛:提供热力气象专项服务[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记者 游雪晴;京城降下60年来最晚初雪[N];科技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张军 童曙泉 侯莎莎 王东亮 通讯员 祁琦 张桂芳 江秀龙 周永强;入冬首场雪横跨7个等级[N];北京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伟;我国北方地区沙尘降雪霜冻齐上阵[N];中国气象报;2010年
9 南方周末记者 吕宗恕;北京第一场雪的“台前幕后”[N];南方周末;2011年
10 王勇 记者 胡占富;冰城清冰雪大军枕戈待旦[N];哈尔滨日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