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干旱指数在淮河流域的适用性研究
【摘要】:我国地处东亚,季风气候明显,年际间季风的不稳定性造成了我国干旱的频繁发生,而淮河流域又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流域南部和北部的气候差异明显,包括干流在内的流域南部夏季处于江淮梅雨的北缘,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因此,对各种气象干旱指标如CI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标准化降水指数、降水Z指数、相对湿润指数等进行对比研究,给出它们在我国淮河流域不同时段对干旱监测的优缺点和适应性(持续时间、突变性等),并提出改进和完善方法尤为必要。本文选用1960—2010年淮河流域34个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的逐日降水、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实测资料,分别计算了34测站各自的Z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相对湿润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以及CI指数,利用《中国气象灾害大典》安徽卷、河南卷、江苏卷以及山东卷的实况资料进行了详细比对。结果表明:
(1)在34个代表站中,Z指数在五种干旱指数应用中效果最好,空间上在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四省中都达到了70%以上,最好的是山东站达到75%;另外五种干旱指数中除CI指数外其余四种效果较好的都是位于山东;
(2)时间上,Z指数仅在4-6月吻合率维持在67%,其余月份也都在70%以上,最高的是在11月达到78%;SPI指数在1-2月吻合率较差其余同Z指数总体相当;MI指数效果最差,应用最好的山东仅为49.6%;Pa指数在11月到次年2月还有7,8月份伏夏这段时间,效果较差。
(3)CI指数应用效果最好的是在河南,最差的是在山东,且从CI指数在淮河流域四省的应用结果对比来看,CI指数在河南、安徽两个内陆省份比江苏和山东两个沿海省份要好,CI指数在夏季效果最好,吻合率达到了80.3%,其次是春季,吻合率为74.2%,效果较差的为秋季和冬季,吻合率分别为58.1%和51.5%。通过比对整个淮河流域的干旱实况同CI指数,结果表明2065个干旱事件中只有1290个干旱事件是同实况吻合的,吻合率达到62.5%。
(4)从淮河流域的五种干旱指数的应用效果来看:夏季,CI指数效果最好,其次是Z指数和SPI指数;秋季Z指数效果最好,其次是SPI指数和Pa指数;冬季效果最好的是Z指数,其次是SPI指数和Pa指数;Pa指数和SPI指数在春季的效果较好。
(5)五种干旱指数中Z指数是最优的,但是统计也发现,Z指数先前的阈值对淮河流域有偏宽,根据累计频率法进行了调整。
(6)对等权和非等权的CI、MI指数亦作了比较,得出非等权CI、MI指数与修正前的等权CI、MI指数相比无论是实际旱情还是干旱总日数在空间分布上都有很好的一致性,但非等权的指数对干旱的敏感度更高。对于实际干旱监测业务来说,非等权的指数明显优于等权的指数。
最后基于Z指数分析了淮河流域及淮河以南地区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淮河流域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的EOF向量场前三个特征向量表明淮河流域有三种空间型分布,其中第一特征向量皆为唯一的正值,表明全区旱涝趋势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淮河以南地区是通过REOF分析将降水距平的空问结构分为5个具有较高相关性的异常区,在5个异常区对应的载荷向量场最大值的岳阳站、广州站、丽水站、信阳站、巢湖站,分别作了趋势分析、M-K突变分析以及小波分析。
|
|
|
|
1 |
郑永光;陈炯;王洪庆;张焱;朱佩君;陈敏;白洁;陶祖钰;;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卫星云图特征及大尺度环境条件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2 |
王慧敏;王玉太;刘新仁;沈承珠;;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预警研究[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1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0年 |
3 |
葛朝霞;曹丽青;;2003年夏季江淮特大暴雨成因的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4 |
钱曙华;刘睿卉;;2003年淮河流域汛期特大洪水分析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5 |
鲁峰;赵全科;;淮河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水环境分析[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
6 |
毕宝贵;矫梅燕;廖要明;徐晶;;2003年淮河流域大洪水的雨情、水情特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7 |
鲍媛媛;;2003年淮河流域特大暴雨期间低纬环流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8 |
杨洪平;万蓉;石燕;周昆;;淮河流域“6.30”暴雨雷达联合估测精度分析[A];2004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摘要集[C];2004年 |
9 |
徐慧;;浅谈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特性与防灾减灾对策[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
10 |
卫捷;陶诗言;张小玲;;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致洪暴雨成因的初步分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2003年 |
|